當遼東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廣寧之戰的時候,西南的平叛之事也在積極地進行當中。

李老三自從開春和另外五個鄰居被選上仁懷守禦千戶所的長槍兵後,他們便一直都在仁懷縣城進行高強度的操練。

與戚繼光混合兵種組成的鴛鴦陣不同,來源於忠州秦氏家族的秦衛明,所使用軍陣跟石柱白桿兵一樣,也是錐形長槍方陣。

白桿兵由總司、司和旗組成,一旗二十六人,一司二十四旗六百五十一人,一總司二十四司一萬六千二百七十六人。

其中一旗由二十六人組成一隊,旗頭一人,往後依次是三、五、七、九人,外加隊尾的旗長一人。

一旗隊形成尖錐狀隊伍,人數按奇數次第向後增加,作戰時,若前排一人倒下,後排依次補上,以保證隊伍的嚴謹。

若前者敗倒,則二重居中者補上,兩翼亦然。

勝負以五重為限,若皆戰敗,勝利也就基本不要指望了。

旗長和總司長均在本旗或本司佇列後陣,旗兵排列如尖錐,而二十四旗則排列成整體的尖錐體。

因仁懷千戶所只是個守禦所,按照大明衛所編制,他有一千一百一十二人的名額。

當然,因現在處於特殊時期,秦衛明還是被朱燮元允許招募兩司兵馬,也就是一千三百零二人。

按照石柱土司的慣例,會將土司脫產的親兵分成中左右前後五營,每營一百人,多由石柱中最優秀的健兒充任,相當於邊軍裡面的家丁精銳。

至於仁懷守禦所,自然是沒有營的編制了,只能有旗兵。

雖然沒有親兵營的編制,但馬祥麟這個老表還是給了秦衛明後營,作為仁懷守禦千戶所的軍官骨幹。

李老三他們六人加入仁懷守禦千戶所後,剛開始練的全是佇列和負重體能訓練,時間差不多進行了有兩個月。

兩個月之後,他們這才開始訓練長槍刺殺與大刀劈砍。

白桿兵的主武器是白杆槍,以白木為杆身材料,矛杆不加塗漆,茅尖下面連線矛柄有一小鉤,杆尾有一小環。

行軍途中若遇到惡劣難行的道路,可用一矛鉤齒向上掛、二矛鉤一矛尾環的方式透過。

除了主武器白杆槍,副武器種類自然繁多,傳統的刀劍斧棍應有盡有,同時還配有遠端打擊的弓箭。

後來隨著參加的戰鬥越來越多,秦良玉在繼續沿用冷兵器為主的基礎上,還加上了鳥銃和虎蹲炮等遠端打擊火器,算是豐富了白桿兵的作戰手段。

除了進攻武器,作為重步兵的白桿兵防守自然不會差,除了木質盾牌和藤牌,還有製作精良的鎧甲。

其中作為親兵的五營精銳鎧甲質量自然最好,頭盔重十六斤,襯以厚絮,如斗大,甲重者數十斤,利箭不能入,火槍打百步。

五營之外的其餘白桿兵因不是石柱的嫡系,他們裝備的護甲就要簡單多了,以棉甲和皮甲為主。

而這些看起來簡單的棉甲和皮甲,在九邊和中原內地都算是十分難得的防護了。

而也正因為白桿兵的裝備要求比較高,外加石柱的產出和人丁不旺,導致石柱的兵員長期只能維持在五千人左右。

秦衛明的兩司軍隊,原來的營兵也就是現在他軍中軍官的軍餉是每月米三斗六升、銀三兩六錢。

不過,這些營兵的軍餉都只會在土司給出的基準上繼續往上升,根據官職的大小而有所區別。

除了這些由營兵組成的軍官,其他的旗兵薪水一律砍半,等打完勝仗分了土地,也就不會再發軍餉。

結束完一天的刺殺訓練,李老三的胳膊已經不是自己的了。

剛宣佈解散,他們整齊地放好手中訓練的白杆槍,趕忙朝食堂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