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訊息,讓夏軍轄地的軍民向心力空前凝聚,大家心裡彷彿一下子找到了堅實的依靠,有了歸屬感。

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用來形容此時的周雲再合適不過。

夏軍也因此從百姓口中的流寇餘孽,搖身一變,成了前明忠臣良將之後的正義之師。

在當下的輿論環境和局勢中,這種身份的認可至關重要,它代表著是否能得到百姓和其他勢力的支援。

周雲對這些複雜的局勢不太瞭解,所以表現得漫不經心,整日裡依舊忙著自己手頭的事務,對這些議論並未放在心上。

可李巖卻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這也是他十分關心和在乎的根本原因。

畢竟,雖說有了合適的身份,並不意味著別人就會立刻歸順,但起碼有了被人認可和接納的基礎。

接下來,缺的就是足夠強大的實力了。

一旦有了清軍那般強大的實力,再加上身份的認同,就有了讓其他勢力紛紛來投的可能。

這件事的影響,可不僅僅侷限在夏軍內部。

在外部,受影響最大的當屬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

大順軍好不容易在夏軍的支援下,穩住了與清軍的戰事。

雙方你來我往,戰場上硝煙瀰漫,清軍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可如今聽說夏軍周雲是周遇吉之子,大順軍瞬間如臨大敵,成了周雲的死對頭。

畢竟殺父殺母之仇,不共戴天。他們擔心夏軍不但不會再提供支援,甚至有可能聯合清軍,迅速出兵剿滅自己。

一時間,李自成的整個大順朝廷都陷入了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

朝堂之上,大臣們面色凝重,議論紛紛,都在慌亂地商討著如何撤退,撤往何處才安全。

李自成滿心懊悔,後悔當初自己一怒之下,不聽李巖的勸阻,肢解了周遇吉。

如今,他的腸子都快悔青了,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一切都無法挽回。

他只能無奈地準備向南撤往武昌,眼神中滿是疲憊與無奈。

就在大順軍準備倉促撤退的時候,李自成突然收到了夏軍周雲的書信。

他的手微微顫抖著,迫不及待地展開信件。

只見信中坦言周雲確為周遇吉之子,與大順軍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但周雲表示,自己深知民族大義為重,不願讓滿清韃子侵佔這大好河山。

他認為自己與大順軍的仇怨是內部矛盾,而與清廷的仇恨則是外部矛盾。

他願意先放下個人恩怨,攜手大順軍共同抗擊清軍,將清軍趕回山海關之後,再與大順軍清算舊賬,拼個你死我活。

信中還承諾,在清軍未退回山海關之前,所有之前達成的協議依然有效,夏軍與大順軍仍保持合作關係。

李自成看著信中那毫不掩飾的恨意和坦誠,心中的大石頭總算落了地。

他長嘆一口氣,感慨道:“這周雲,真乃一號人物啊!能放下殺父之仇,與仇人攜手共抗韃子,這份氣魄,實在令人欽佩!”

隨後,他果斷下令,暫緩撤退前往湖廣的武昌,繼續在襄陽阻擊清軍。他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鬥志,彷彿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

除了大順軍,各地的地方勢力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比如駐南陽府的劉洪起部,山西平陽府地區張五桂的起義軍,山西太原府地區高鼎的起義軍等。

他們得知夏軍都帥周雲是名將周遇吉之子後,都覺得自己又多了一條出路。

萬一被清軍逼得走投無路,起碼還能投靠到夏軍之中,繼續抵抗清軍。

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心中暗自盤算著未來的出路。

相比之下,清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