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斯卡塔尼克大學的研究院從未得到過這種的實驗樣品——一條被從現世正常空間分離出的、通往更深層次世界的裂隙。

這種東西的珍貴程度無法預測,但稀少程度卻是超凡世界中的頂級。

根據米大往日的一些研究,通往更深層次世界的裂隙是很不穩定的,隨時會出現,隨時會消失,研究人員無法預測其出現和消失的規律,連簡單的間隔時間都無法計算出來——

即便是在超凡側的科學研究中,也沒有任何一個函式能夠套用在研究員們從裂隙中捕捉到的引數之上。

當年米大研究院的那一批研究員幾乎全是保守黨的成員,他們做事束手束腳,沒有進行貿然的預測,更不打算進入其中,不準備對其進行調查。

對裂隙的研究陷入了僵局,而幸運的是,這種僵局並沒有持續多久——

在兩個月之後的畢業季之前,第169屆米大異常生物學系三年二班的約瑟夫·拉格朗日,歸納總結出了裂隙兩邊世界中的時間流速曲率差異計算公式。

幸運的是,三年二班這一屆的畢業生,其中有些人來頭很大,他們為了讓自己的畢業課題研究更加完美,動用了學校外部的力量,對學校進行施壓。

很快,來自學校之外的壓力,迫使研究員們不得不開始研究裂隙,169屆三年二班的學生也參與其中。

有了約瑟夫的公式,後來的人們只需要把從裂隙附近收集到的變數,和現世中的時間一起代入公式,就能計算出裂隙之內時間,和現世時間的時間差。

在得到時間差之後,稍加計算,就能得出【更深層次世界的時間】所對應的現世時間。

如此一來,人們就能知道,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更深層次世界】的時間到底比現世慢了,還是比現世快了。

也能精確的計算出,如果快了或是慢了,具體又快慢了多少——

在之後一個星期的資料引數計算和收集分析之後,人們發現,【更深層次世界】中的時間流速是不固定的——

時間會在一個區間內不斷變化,並在區間的終點,和現世中的時間匯合。

而上一個時間區間的終點,就是下一個時間區間的。

這個區間中流過的時間,從1小時到2小時不等,可以透過約瑟夫的函式公式計算出來。

研究人員們由此得出了一個結論:

【更深層次世界中的時間被分為無數個區間,每個區間內的時間,都會在“某一刻”,和現實世界的時間重合。】

後來的研究員們將此結論命名為《拉格朗日第一定律》。

而更深層次世界和現世重疊的“那一刻”,被命名為《拉格朗日時間》。

之後,研究員們進行了長達一個星期的激烈爭論。

最終,新生代的學生們無論是在學術還是外部環境,都佔了上風,那些思想保守的研究員們不得不配合他們,開始對裂隙進行探索。

《拉格朗日時間》擁有重大意義。

在實踐探索中,學生們驗證了當初的預測——

只有在《拉格朗日時間》出現的那一刻,現世中的研究員,才能透過無線電波,聯絡到更深層次世界中的探險者。

除了《拉格朗日時間》之外,如果在其他時間進行聯絡,無線通訊時的資訊就會丟失,或者殘缺不全,甚至混入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

在越來越多的研究員因為那些“奇怪的東西”而瘋掉之後,米大研究院臨時叫停了在《拉格朗日時間》之外,不同世界層次之間的通訊活動。

研究員們因此鬆了口氣,但學生們大都對此表示遺憾。

他們並不在乎有多少人因實驗而瘋掉,除了其中一個叫巴巴羅薩的差等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