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韻千秋》在公開展示後聲名鵲起,備受矚目,然而門生們並未沉浸於當下的榮耀,他們深知作品仍有進步空間,文化傳承之路任重道遠。於是,一場廣納建言、斟酌損益的行動熱烈展開,力求讓書稿再度昇華,更上層樓。

展示活動雖已落幕,但其引發的文化漣漪卻持續盪漾。門生們趁熱打鐵,透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收集各方反饋。線上,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開設專門的意見徵集帖,邀請讀者、文化愛好者暢所欲言;在官方網站設定問卷,從內容深度、文學風格到排版裝幀,事無鉅細地詢問受眾感受。那意見徵集帖一經發出,便如投入湖面的巨石,迅速引發熱議,評論區裡留言不斷,有的讀者逐字逐句分析書中精妙語句,也有的尖銳指出閱讀時遇到的“梗阻”。官方網站的問卷回收率也頗高,眾多熱心人士花費時間認真填寫,為書稿提升貢獻智慧。

線下,舉辦多場讀者交流會,邀請不同年齡、職業、背景的人士齊聚一堂,面對面分享閱讀體驗。在一場於古樸書院舉辦的交流會上,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眾人專注的面龐上。有資深的歷史研究者,手持古籍,引經據典,指出書中某些歷史事件的時間線梳理可更加精準,與同期其他史料相互印證,能為讀者呈現更為立體的歷史畫面。他說道:“書中提及的那次文化變革,若能結合當時的經濟貿易路線變化、民間手工藝發展來闡述,便能讓讀者明白這並非孤立的文化現象,而是諸多因素交織推動的結果。”其話語擲地有聲,引得眾人頻頻點頭。

年輕的文學創作者激情澎湃,提出在文學表達上,個別章節可嘗試突破現有框架,運用更多先鋒的寫作手法,如意識流、多視角敘事,為故事注入新活力。一位新銳作家分享道:“像書中講述傳承故事的章節,若採用意識流,將主角在不同階段對文化傳承的迷茫、覺醒、執著,透過碎片化思緒展現,能讓讀者更深刻地共情。多視角敘事則可讓配角也擁有‘發言權’,比如從一位普通工匠視角講述古籍修復過程,會使故事更豐滿真實。”

還有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從教學實踐出發,建議增添註釋詳解,輔助青少年理解書中晦澀內容,降低閱讀門檻,讓經典走進校園的步伐更加順暢。一位中學語文老師推了推眼鏡,誠懇地說:“書中詩詞典故豐富,可學生們知識儲備有限,若有詳細註釋,不僅能幫他們讀懂,還能引導他們深入探究背後文化,像講解‘二十四節氣’相關詩詞時,配上節氣特點、民俗活動註釋,就是很好的傳統文化課素材。”

面對紛至沓來的建言,門生們心懷感恩,迅速整理歸類,開啟深入研討。創作堂內,再度燈火長明,大家圍坐案前,逐一對建議斟酌損益。

針對歷史細節問題,負責歷史板塊的門生們重新紮進古籍堆。他們查閱大量同期文獻,對比不同版本記載,對有爭議的時間節點、人物事蹟反覆推敲。例如書中提及的一場古代學術論爭,原記載簡略,經重新考證,發現背後涉及多個學派的思想交鋒、政治博弈。那是一場關乎學術正統與時代變革走向的激烈碰撞,不同學派依託權貴,在朝堂之上、學府之間各抒己見,門生們將這些深層次因素融入書稿,使章節內容從單純的學術討論,拓展為反映時代思潮全貌的精彩篇章。他們為了核實一個關鍵人物的生卒年份,翻閱了數十本方誌、家傳,在蛛絲馬跡中探尋真相,確保歷史的嚴謹性。

文學風格改進上,擅長寫作的門生們大膽嘗試。他們選取部分章節,運用意識流手法重寫,將主角內心複雜的情感、對文化傳承的執著,透過跳躍的思緒、破碎的片段展現,開篇如涓涓細流,引人入勝,隨後情感奔湧,直擊靈魂。多視角敘事則讓配角也擁有“發言權”,從不同立場講述同一故事,增添層次感與真實感。改寫後的章節,在內部研讀時,讓眾人眼前一亮,彷彿開啟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