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牂牁舊事(第1/4頁)
章節報錯
過了江州最大的渡口江津渡,再順官道向南,便是江陽郡。
過了江陽郡,渡過後世的大渡河,便是俗稱的南中地區。
自此,向南中有多條道可供選擇。
折向東南,就是當年馬忠張嶷兩位將軍平叛的路線,目標為牂牁郡所在地且蘭,和目前的庲降都督所在地平夷。
直接向南,一直到最底部,就是古益州郡所在地,即後世的昆明滇池一帶。
若折向西南,則可達永昌郡。
折向東南,則是興古郡。
而此次的目的地就是且蘭。
暴亂就發生在這裡。
作為後世人的沈騰,對於古代地名一直很迷糊。於是,他不得不在腦子裡惡補一些基礎知識,好在身邊有魏延這個大老粗在,自然也勉強可以算是多一個渠道了吧。
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將軍莊蹻,泝沅水出且蘭以伐夜郎,植牂柯系舡……因名且蘭為牂柯國。”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字說·集字一》:“牂柯者,系船杙也。 楚伐夜郎,椓船於且蘭岸,因以名其地。”
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城南錄》:“水有牂牁系舟,陸有木寨繫馬。”
原來,牂牁,這個地名其實很簡單,就是戰國時期,楚威王派遣大將莊蹻順著沅水去討伐夜郎國時,在這個地方的河邊栽下很多木樁子,用來圍系舟船。
而這些木樁子,用當地的話說,就叫牂牁。
後來,這裡就被叫牂牁了。
《西南夷傳》載:"武帝時,乃募豪民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于都內,夜郎諸部之一且蘭抗命不從,反殺漢使者及太守,漢次年派兵滅南越後引兵歸巴蜀,行途誅隔滇道者且蘭,斬首數萬,遂平南夷為牂牁郡"。
由此可見,這個地方的治安在武皇帝時期就不好,當地太守及皇帝派下來的使者,都有被斬殺的歷史記錄。
也因此,且蘭這裡,曾經一度遭遇過朝廷的強烈報復,甚至一次性斬殺當地夷人數萬!
《百越源流史》載:"黃平舊州屬且蘭國,而且蘭國在春秋時期已存在,直到漢初才被牂牁取代。"
“今黃平舊州都凹山之水,實為沅水所從出,素通舟輯,則循沅水而椓船,舍此別無他屬矣……,沅水之名,以沅州為定,則且蘭、牂牁當以黃平舊州為定。”
且蘭之地,原為夜郎國之一部,此地擁有貴州東部最大的平壩子,農業發展在黔東南地區為最早,民族開化也較早。
因此,這裡很早之前,就已經建立了郡、州、府、司、衛、縣等一系列較為完整的治所。
因且蘭(牂牁)地處水陸交通的交匯點,連線西南邊陲,其北邊擁有沅水東向入武陵郡,進入長江水系,
南邊,則與興古郡共同擁有盤江水,輾轉進入南海郡,入南海,屬珠江水系。
牂牁郡是西南內陸地區最好的壩子所在,商業農業手工業等在南中地區首屈一指。
但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卻成為歷代王朝治理的最大難題。
為什麼呢?
因為,此地既是蜀漢與孫吳疆域交界之地,又是漢族與多種蠻族雜居之地,山系縱橫繁雜,除了兩條水路之外,其交通其實並不發達。
而蠻夷居多,歷來不服王化,喜則笑臉相迎,怒則拔刀相向,出則為民,入則為匪,民匪之間,轉化速度之快,令人咂舌,雌雄莫辨,匪民不知。
就在去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牂牁郡再次發生叛亂,豪族劉胄殺害牂牁郡守,佔據牂牁城,建且蘭國,自己直接稱起了且蘭王。
此叛亂至今沒有平息。
其實,關於此地的名稱“牂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