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往事,並不如煙【2】(第1/5頁)
章節報錯
建興四年(226),諸葛亮屯兵漢中,準備再次北伐,感覺兵力不夠,便想調李嚴率軍前來鎮守漢中。你不是心心念念地想要參與北伐嗎?來呀,機會給你了。
但李嚴卻旗幟鮮明地反對北伐:對不起,我不去。
不僅如此,他直接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由自己擔任巴州刺史。這是益州幫首次在蜀漢朝堂上提出鮮明的政治主張,第一次公然對諸葛亮說“不!”此次的裂土而治的政治主張,很顯然一點成功的希望也沒有,但不知道人家怎麼想的,反正,就明明白白地提了出來:你諸葛亮做蜀主,我做巴王。
也不知道當時的李嚴是什麼心情,反正,這樣畸形詭異的政治訴求一旦釋出,大家也就難得再有回頭路好走了。
因為,這就是赤裸裸地分裂行徑。
結果,毫無懸念地——諸葛亮自然沒有答應。
但此時的諸葛亮還真的沒法拿李嚴怎麼樣。因為諸葛亮身在北伐前線,而後方的丞相府留守長史蔣琬,哪裡是人家整個益州幫的對手!
除了安撫,諸葛亮能做的,其實不多。
但二人的政治分歧,由此而明朗化,益州幫也不再遮遮掩掩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這句話,在任何時候,都是絕對正確的。因為回頭,就意味著自己射出去的箭,瞄準的是自己。
李嚴既然已經和諸葛亮分庭抗禮了,便在分歧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他親自寫信勸諸葛亮受九錫,進爵稱王,仿曹操魏王故事。這封信,這個態度,你可以有多種解釋,可以看做是李嚴對諸葛亮功業的尊重,也可以看做是李嚴對諸葛亮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諷喻嘲弄,還可以說李嚴在明示諸葛亮一代權相的未來軌跡……你的心意,我懂。
但不管是哪一種解釋,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諸葛亮親自寫信表示拒絕,並且說:“假如有一天,我諸葛亮的功業能夠得到承認,我更希望的你我一起成為青史留名的人物,而非我獨自享有諸多榮光……”
原文的:“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
諸葛亮明知李嚴心思不純,但卻不得不裝聾作啞,假裝這李嚴是一番好心思。
二人由此不睦。
其實當時對李嚴不滿的人,大有人在。
李嚴的同鄉尚書令陳震出使東吳前,私下裡對諸葛亮說"李正方腹中有鱗甲",暗示李嚴心術不正,可能會製造事端。
諸葛亮以"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認為自己與李嚴還是可以相忍為國、並肩合作的。
李嚴再三進擊,諸葛亮一再隱忍,在諸葛亮有意的剋制之下,益州幫總算是沒有鬧出更大的動靜來。
但,很顯然,諸葛亮還是輕敵了。
政治的殘酷性,根本不是你“退一步海闊天空”就可以了結的。因為很多時候,你退一步,很可能意味著對手會進三步。
否則,怎麼會有“慾壑難填”一說呢?
建興八年(230),曹魏大司馬曹真三路進逼漢中,為加強漢中防務,諸葛亮遂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
但這一正當的行為,卻被李嚴誤讀了。
李嚴認為,你諸葛亮前期一直不讓我參與北伐,現在卻又如此主動邀請我參與北伐,是幾個意思?你打的什麼主意我不知道?這是想將我李嚴徹底調離自己的大本營江州唄。
但經過多年的經營,此時的諸葛亮勢大,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