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血與火交織的青春記憶

題記:

時空變遷,改變了的是人的命運,不變的是那一段生死相連、榮辱與共的光輝歲月。

對中國而言,1938年是一個苦難與抗爭的年份。那一年裡,中國發生了很多的大事:徐州會戰、臺兒莊會戰、花園口事件…‥大的時代變動,早已成如煙往事,隨風而逝,而當時的抗戰歲月又是一番怎樣的情形,處於戰爭中的普通民眾又是如何度過那段艱難的時日的,這一切我們似乎知之甚少,抑或無從知曉。不過,當閱讀過《1938:青春與戰爭同在》一書後,我們對那段歷史,對1938年會有一份更加清醒和感性的認識。

這是一群青年人的故事,當時的他們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有的正在中國大學讀書,有的正在話劇舞臺嶄露頭腳,有的處於文學創作的開始階段。盧溝橋的隆隆炮聲震醒了古老的北京城,也擊碎這些年輕人的田園夢。在瞬間的恐慌和忙亂過後,在黨的領導下一群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熱血青年榮高棠、荒煤、楊易辰、程光烈、郝龍、姚時曉、張楠、張瑞芳、張昕、管平、胡述文、莊璧華、方深、王拓、郭同震等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大家庭,開始了一段在後來的歲月中被歷史和他們所共同懷念和記憶的獨特旅程。

這個團體叫北平學生移動劇團,這次旅程跨越北京、天津、山東、河北等地,長達兩萬多里。歷時一年多的演劇生活,他們舉行了上百場演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反正》、《林中口哨》、《花子拾炸彈》等十幾個劇目,積極宣傳抗日,這群少男少女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毅然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團隊中的人如今多已仙逝,但他們的名字卻永遠留在了歷史上……

從1937年7月15日北平學生移動劇團成立到1938年10月劇團大多數人順利達到延安,一共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相互扶持,彼此依靠,共同走過了那段長達兩萬多里的路。中間劇團有過易名,團員有進有出,內心有過苦悶與彷徨,甚至產生過剎那間的迷茫與動搖,但這隻滿載著青春與夢想的小舟在時代的洪流中顛簸著前行,最終找到了光明與希望。於是當很多年後,曾經的青年變成了垂垂老者,被問及當時的感受時90多歲的榮高棠仍然堅定回答:“那是我們每個人一生中最值得記憶的生活,那樣的生活我們後來再也沒有過”,口吻是那樣地不容置疑。的確,後來的他們都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荒煤成了著名作家,張瑞芳出演了《李雙雙》,獲得了金雞百花電影節終身成就獎,榮高棠成為了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奠基人,楊易辰、程光烈位居高官,郭同震逃到臺灣,郝龍戰死沙場,莊璧華在一條不起眼的街道糊著紙盒。歲月變遷,改變了的是人的命運,不變的是那一段生死相連、榮辱與共的光輝歲月。

書的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嚴平所寫的關於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的紀實文字,共十一節。前四節主要講述了北平學生移動劇團從最初成立到取得合法身份及其隨後在山東、河北等地的演劇生活,其中寫得最精彩的是北平學生移動劇團團員們見到張自忠將軍的那一幕,讀至張自忠發自肺腑的鏗鏘誓言:“砸開我張自忠的骨頭,要是有一點不忠的話,算我對不起*……”我們不禁為之動容。

從第五節開始,接下來的連續四節作者依次選取了荒煤、榮高棠、程光烈、郭同震四個人物進行了專門記敘,寫出了荒煤在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的“另類”、 榮高棠在團體中的核心地位、程光烈的那一次勇敢的舉動以及郭同震這個充滿無數迷團的歷史人物的風采。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於2006年年底千方百計趕赴臺灣採訪了當時還健在的國民黨老牌特務郭同震(郭同震時已改名為谷正文,是臺灣大名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