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匆匆結束訪日,趕回上海,動員同志,發起反袁之戰。基於“日助我則我勝,日助袁則袁勝”的判斷,孫中山力主聯合日本,打擊袁世凱。阻力很大,發動很慢,拖了近四個月,“二次革命”才緩緩地、漫無聯絡地發動起來,並迅速寂滅。但孫中山的“聯日抗袁”卻是毫不含糊提出的。就在“宋案”發生前夕,孫中山訪日期間每見日本政要,幾乎都會要重申中日提攜。如:

——2月15日晚,在東亞同文會上講:“中國現在則久乏維持之實力,故日本之責任,非常重大。餘希望日本力圖中國之保全,而與中國互相提攜也。”

——同日晚宴後,孫中山與日本首相桂太郎談及中國東北的中日聯合開發問題,桂太郎表示贊同。

——2月20日,桂太郎內閣全體辭職。此前,孫中山曾與桂太郎有過密談,其中還言及十分敏感的日本向海外移民的問題。對孫中山的許諾,本人尚未查清,但從桂太郎的反響看,孫中山許諾定當積極。桂太郎說:“予始聞先生勸告,日本與中國提攜之策略,不期正為我志……日本得此功績,絕不愁此後無移民貿易地。”

引證的目的在於指出,孫中山親日、聯日是一貫的、公開的。如果據此而作“賣國”、“愛國”的政治判定,顯然是忽略了孫中山、同盟會、辛亥革命成功的國際背景。當一種開放的、國際性的思維在某一特定時代氛圍中形成的時候,歷史的主人公不可能只享其利而不承其弊。孫中山何以能免?

兩年之後的1915年1月,日本人脅迫袁世凱的民國政府接受“二十一條”,史傳孫中山在袁世凱正與日本人百般周旋、討價還價的時候,一是在2月5日與滿鐵株式會社二頭目犬冢信太郎、山田純三郎簽訂《中日盟約》,出讓中國利益。二是在3月14日致函日本外務省,以出讓中國利益,換取日本人對中國革命的支援。而早在上一年的4月16日,孫中山曾有長函給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即以出讓特權為條件,請求日本政府給他領導的革命以援助。出讓特權之多,甚至遠遠超出了“二十一條”對中國的索取。

歷史學者已有辯偽文章指出孫中山給大隈函、給日本外務省函均為偽造。?輥?輵?訛 公案可以到此了結。留下的教訓,幾乎無人細細掂量: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便給境外勢力冠以“國際主義”、“親善友邦”的美稱,即便從他們那兒可以獲取階段性的支援,如果視其為解決國內矛盾的後援團或同盟軍,關鍵時刻,必有人用犧牲國家民族利益及個人清望加以補償。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凡有國際背景的中國政治人物,無一人未曾對他們的外國朋友付出學費。

孫中山為此是受了影響的。在“二十一條”談判期間,孫中山單獨聯絡日本人的訊息傳開,在國民黨內即有人說“不”!

——1915年2月11日,參加“歐事研究會”的國民黨人李根源、林虎、程潛等人聯名通電曰:“吾人第一見,乃先國家而後政治,先政治而後黨派。國苟不存,政於何有?”。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二、民國綜合症:黨爭、內戰與割據(4)

——1915年2月25日,黃興、陳炯明、柏文蔚、紐永建、李烈鈞聯名通電,反對“假借外力”與袁世凱較量,電曰:“至言假借外力,尤為荒誕……倚賴他族,國必不保。”

“宋案”發生後,孫中山極力鼓動“二次革命”,還與他剛剛在日本發表的政黨意見相左。1913年3月13日,宋教仁被刺前八天,孫中山在神戶作《黨爭乃代流血之爭》的演講曰:“蓋黨爭為文明之爭,能代流血之爭也……今各黨之爭,皆維持民國,以民國為前提,以民國為基礎,故曰黨爭。”一回國,他又策劃了一場有流血、無勝算的“二次革命”。在我們後人看來,這樣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