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之稱,顯然也是曾經引導潮流的一時英俊,“見裴叔則如近玉山,映照人也”,但尿中有糖,便有些過氣之感。正如我們認識的那些老花花公子,總是不大肯退出舞臺那樣,跳個國標舞,摟個小媳婦,挎個照相機,打個高爾夫,還是很想搶個風頭的。裴楷也不能例外,但站在眼前的年輕人,竟是如此標緻風流,如此出類拔萃,看到自己一把老腰老腿老骨頭,還有那一條不給勁的老命根子,難免“體中”(恐怕更是體下才對),要有一點“小惡”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寧馨兒”的下場(2)
山濤的“寧馨兒”,從一開始就含有讚美之意,也是指其外在的體貌而言。“然誤天下蒼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則是對其未來的判斷,王衍內在的人格、品行、心地、良知,還真是不怎麼樣。如果進一步使這個用錯了的詞,繼續錯下去,那麼,“寧馨兒”,就應更分為一個人表象的“寧”和品格的“馨”才是,若從這個意義上講,王衍只能算是一半的“寧馨兒”,外貌極佳,人品極次。
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部記錄魏晉人物言行的書。王衍是大貴族,大官僚,大名士,同時還是一個大玩家,自然是在書中不斷出現的主角。“王夷甫,容貌整麗,妙於談玄,恆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短短二十幾個字,一下子抓住了這位名士祖師爺三個特點,整麗的外貌,玄談的嘴巴,和他創造的清談時的道具——麈尾。
這器物,後來失傳了,那樣子,究竟像拂塵,像羽扇,還是像雞毛撣子,誰也說不上來。大概如現在影視界的男導演,都留很邋遢的鬍子,做流行歌曲的男音樂人,都扎很骯髒的辮子一樣,已成為一種圖騰崇拜的象徵物。麈尾也如此,由於王衍的提倡,漸漸成為風尚,自西晉至東晉至南朝三百年間,不管貓啊狗的,都拿一根雞毛撣子,在手上搖著裝名士。
現在,麈尾是沒有了,但胡謅詩詞,信筆塗鴉,亂寫文章,附庸風雅的假名士,還是屢見不鮮的。細品這個王衍,的確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異現象。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像,什麼玩意也拿不出來,然而,什麼場合也少不了他,居然是個人物,還是個大人物,也真讓人匪夷所思。安徒生死了快有一百二三十年了吧,怎麼皇帝的新衣還沒完沒了呢?
而且,總有一支麥克風塞到這位人物的嘴下,而且,無論長篇短篇,散文隨筆,宋元明清,亞非拉美,民風民俗,紅白喜事,和尚尼姑,三教九流,他都能閉著眼睛,都敢張著大嘴,天南海北地瞎嘞嘞一通。而且,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成了文壇前輩,成了青年導師,成了著名的文化人,成了麻將牌裡的百搭,少了他還真不開胡。有的甚至成了爺,沒有爺的引見,發給小女子一張門票,文壇那道門檻,還真是邁不過來。
說白了,王衍是一個空手道,作為文人,無著述,作為名土,無名論,作為官吏,無建樹,作為談客,無高見,無足稱道,狗屁不是。毛澤東說的“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魯迅說的“空頭文學家”,北京人說的“癟皮臭蟲”上海人說的“空心湯糰”,就是這班人的真實寫照。但他善於炒作,善於拿捏,善於借風使舵,善於拉幫結派,再憑那一張嘴,手持麈尾,坐而論道,口吻生花,卻能炒出極高的威望,極盛的聲名。
您不得不服,這世界就屬於能吹牛皮的人。
那時,洛陽城裡,他的知名度,總列排行榜首位。《晉書》稱王衍,“盛才美貌,明悟若神,聲名藉甚,傾動當世,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後進之士,莫不景慕仿效。”《晉諸公贊》曰:“夷甫好尚談稱,為時人物所宗”,《晉陽秋》曰:“夷甫有盛名,時人許以人倫鑑識”,《世說新語》舉了一個例子:“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諮疑者,值王昨已語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