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娛樂能夠繁榮,根底在於經濟的發達。
絲路帶來的商業繁榮就不用說了,但這畢竟是集中於沿線的各個市鎮,就是秦西的農村,在天策政權進入之後也在產生變化。
安西唐軍自進入西域之後。就一直有一支以精幹老農、幹練牧民和若干個有知識的僧侶組成的團體在研究農牧業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官方機構。
如何以更好的方式來耕地、播種,如何讓豬、牛長肉長得更快,如何將苜蓿等變成飼料。如何將糞便廢物變成肥料……這支隊伍正隨著天策唐軍的壯大而壯大,吸引到的人才正越來越多。成果也越來越多豐碩。
不但如此,更有一支隊伍不斷地在各地傳授經驗,帶著各種技術深入到民間進行普及。過去七年中,河西走廊之所以能以數十萬人的規模,就提供了天策大唐一半以上的錢糧供給,最重要的根基就在此處。
河西在胡化以後,其河西有了相當大的退步。而牧業雖然發達,主要是依靠水草豐美,放養形式仍然是粗放式的放養,到了天策政權進入之後。不但翻修漢唐時期留下的水利,更是對退化的農田栽種技術強行推廣,對於豬牛則進行較為精細的圈養,在短短數年間不但糧食產量翻了兩翻,而且肉豬的出圈率更是增長了數倍!飼料的運用讓肉牛長得更快。奶製品也成為了許多家庭桌上的必有食品。由於畜力充足,河西地區人均的農夫產糧量,已經超過中原與江南農業最發達的地區。
至於手工業,天策大唐的手工業技術源頭有三個:一個是張邁所“建立”的各種先進的工藝理念、工業流程以及發展方向;一個是源自大唐、被安西四鎮保留下來的的舊唐手工業傳統;一個是來自中亞波斯地區發達的手工業傳統。如今這三大源頭已經融成一體了。
天策大唐官方流水線工坊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不止大量的農具流入民間。和河西農業的發展形成了互相促進的關係,而且刀劍、防具的改良,也讓天策的戰爭器械更加精銳。
而民間手工業在這種帶動與刺激下發展得也相當迅速,尤其是鄭家、奈家等大商業家族,模仿了流水線工坊的流程之後,其手工藝產品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如今,河西各州已經不止是絲綢之路流通的中轉站了,其本身就已經成為各種工藝品的貨源地。固然,在絲綢、瓷器等傳統領域還不是中原的對手,但一些新產品卻正大放異彩。比如棉花以及棉紡織品已在蘭州成為一項支柱性產業,目前正在向秦西方向蔓延。
以耶律屋質的眼光,哪怕僅僅只是在市集中停留了不到半日,還是能夠看出天策政權為秦西帶來的不僅僅是娛樂生活上與經濟生活上的改變,就是政治生活,秦西也正面臨巨大的改變。
是的,出於穩定時局的需要,秦西諸州的官吏並沒有全部被替換,甚至大部分都沒有被替換,但秦西的吏治仍然處在良性轉變當中這一點耶律屋質從市集百姓的隻言片語中就可以洞知。
如果說,去年冬天是因為張邁在各州不斷巡視,以至於大部分官吏按捺住了一時不敢胡作非為的話,那麼楊定國所帶來的國人議政系統的植入,則是讓許多官吏發現自己的權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監督與限制!
什麼時候,平頭老百姓竟然也可以在一個公開且有彈劾力的場合下,堂而皇之地議政了?尤其是在安史之亂後,軍閥割據、武夫弄權,別說無權無力的農夫們,就算是鄉紳文士也都是屠刀之下的待宰羔羊。
但現在一切似乎都改變了。糾評臺的出現,讓手無寸鐵者也擁有了參政議政的權力。
儘管現階段,鄉糾評臺只能議論鄉政,縣糾評臺只能議論縣政,州糾評臺只能議論州政,而且都侷限在民生領域,但對百姓來說這就夠了。有個可以發出自己聲音的地方,而且一旦不平之聲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