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中國的高儲蓄現象源於其與經濟發展階段的強烈反差。一方面,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看,中國仍是屬於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而另一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居民儲蓄率一直處於25%左右的高位。這與人們的直覺相悖: 富裕家庭的儲蓄傾向(消費傾向)通常高於(低於)收入水平較低的家庭。因為當一個家庭收入很低時,仍然有一部分支出是必須的,結果只能將餘下的用於儲蓄,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家庭收入中用於儲蓄的比重也會增加。這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邊際消費(儲蓄)傾向遞減(增)規律。亞當·斯密說過,對一個家庭成立的道理,對一個國家大概也能成立。因而,人均收入較低的國家,儲蓄率通常要低於人均收入較高的國家。
進一步看,1960—1970年間,囊括高收入國家的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平均儲蓄率只有%,與中國相去甚遠。經常拿來與中國比較的是美國。亞洲金融危機之前,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在4%~5%之間,其中1990—1994年略高為%,但自1999年以來美國的居民儲蓄率開始大幅下降,甚至變成負值,2005年三季度的儲蓄率為%,富裕的美國家庭可謂是過著寅吃卯糧,過度消費的生活。總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在儲蓄上的差異令人震撼。
‖習慣了存錢不花?‖
人們面對這種反差通常的反應是,將這些難以理解的現象歸結為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即東方文化崇尚節儉而西方文化鼓勵冒險。這是一種很方便的做法,並且東亞的經驗事實貌似也為這種觀點提供了支撐。因為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都(曾)是高儲蓄的主要發生國。
問題是,這種看法卻無法解釋日本儲蓄率的近期下降以及其他有著類似文化基礎的亞洲國家“正常”的儲蓄率。更令人驚訝的是,回顧戰後中國居民儲蓄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節儉”的中國居民並非高儲蓄者,其平均儲蓄率不足5%!這是一個普遍被忽視的事實。其實要對人們行為做出邏輯一致的解釋,就不能借助於人們的偏好不同,而應該具體分析是什麼樣的不同約束導致了同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為人卻有著不同的儲蓄表現。。 最好的txt下載網
從哪裡解開中國的高儲蓄之謎?(2)
另一種誤解是試圖透過區分儲蓄總量和人均儲蓄來說明中國高儲蓄的現實。這種觀點認為,雖然中國的儲蓄總量驚人,但是如果不做加法而是做除法,居民26萬億元的儲蓄存款平均每個居民也僅能分得2萬餘元。莫說與香港居民的儲蓄額相比有天壤之別(國際上從來沒有研究者說香港居民的儲蓄率過高),與低儲蓄率的美國相比也相差甚遠。
我們說中國儲蓄高固然有儲蓄總量的意思,但實質是指高儲蓄率。雖然,中國的人均儲蓄和發達國家不在一個重量級上,但是,儲蓄率(儲蓄/可支配收入)卻遠遠高於工業化國家。我們看到,美國的經濟規模是中國的6倍,但是美國的儲蓄存款還不到中國的2倍,這才是中國高儲蓄問題的真正所指。
最後需要澄清的是儲蓄(率)的概念。儲蓄(率)是一個與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必須在一定時期內計算的概念。就宏觀經濟學術語來說,儲蓄是流量的概念,而不是存量的概念。在當前的討論中,通常是以居民存款餘額來衡量的,這是個存量概念,它雖然能夠提供一定的資訊,但並不準確。另外,由於中國家庭可供選擇的投資途徑並不多,銀行存款固然是儲蓄的主要形式,但是其他的無形資產包括現金、股票和國債等也是儲蓄的形式,並且儲蓄存款還忽視了有形資產(其中最重要的是住房)的增加量。再有,考慮儲蓄(率)更科學的方式是剔除通貨膨脹以後的實際儲蓄,這也是用存款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