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吳巧、烏雲的去逝而心灰意冷,失去了和大唐爭霸天下的雄心。賢傑註定了不能成為唐太宗那樣的千古帝王,因為他的心太軟,心中被太多的情愫羈絆,逃不開一個“情”字,只能成為項羽式的悲情英雄。項羽之所以不肯回江東,實是他的心已隨虞姬而去,一個心已死的人還會眷戀這個冷漠如冰、沒有情愛的塵世麼?
不過賢傑卻還有悲觀到項羽要訣別塵世的那一步,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心裡還存有一份對未來的企望,儘管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企望什麼,但他卻覺得冥冥中仍有什麼在引導他,雖然這聽起來是如此詭異,但在這時卻救了賢傑一命,至少,他不會作出項羽那樣徹底悲觀絕望的選擇……
雖然他的選擇對於一個男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但個人的榮辱卻換來了天下的安寧,這,其實也值!
“滋!”他撕下一塊白色的戰袍,用槍尖撐起,緩緩地舉向了空中……
唐太宗李世民遠遠望見逆軍陣中升起了白旗,知道逆軍投降了,於是下令停止進攻——大逆和大唐的這場戰爭終於結束了,這是唐貞觀四年暮春生的事。
楊賢傑從貞觀三年五月初六起兵,到貞觀四年四月十七日戰爭結束,共堅持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勢力影響到鄂、皖、蘇、豫、魯、陝、晉、翼、川(有些省逆軍的兵力並沒有達到那裡,但影響卻是擴大到了那裡,比方說調動了那裡的官軍勤王——所謂“勤王”,就是地方政府組織武裝來保衛中央政府),但終因各種原因及唐朝政府的鎮壓,這場無法定性的起義是失敗了。
這場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一度逼近帝都,但在歷史上卻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和名氣,所有的正史和野史都未記載,因此也就不曾流傳到後世。以至現在的史書上只記載陳勝、吳廣、綠林赤眉、黃巾黃巢、王小波李順、李自成、洪秀全起義,而絲毫也沒有提到楊賢傑起義。究其原因,一是無法定性,因為它不是純粹的農民起義,倒象是封建軍閥、割據勢力和唐朝爭地盤;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唐太宗心裡有個疙瘩,不好對天下人明說,故意叫史官掩蓋真相,不讓官方修訂的唐史記載這場起義。久而久之,這場起義也就逐漸為人們所忘卻……
………【第二十九章 兵指東海】………
戰爭是結束了
唐太宗倒也寬宏大量,讓賢傑立了營寨,並要他前去談判。
賢傑收兵後沒有找到賢寶和單鐵勇。他懷疑二人可能被俘,也可能死在亂軍中了。他瞪視著茫茫戰場,眼裡充滿疑慮和哀傷……他攥緊了腰間的寶劍,幾次都想要抽出來。
眾兄弟們都盯著他的手,生怕他做出傻事……
“嗆”地一聲龍吟,賢傑終於拉劍出鞘,他凝視著劍上的幽幽寒光,腦子裡浮想聯翩……如果賢寶戰死了的話,他這個大哥真的罪該萬死、永不可赦!賢寶,賢寶,你在哪裡?賢傑在心裡一遍遍地念叨,忽然他的手腕一抬,那劍刃似要往頸間橫過……
“大哥!”石明亮慌忙衝上前,欲奪過賢傑的寶劍,沒想到卻撲了一個空,摔了個狗吃屎。只見賢傑推劍回鞘,看了眾弟兄一眼道:“龍彪、高應龍隨我去和唐朝皇帝談判,其餘眾弟兄繼續尋找賢寶和鐵勇的下落,一定要找到他們!”
眾弟兄見賢傑並無尋短之意,方鬆了一口氣,同時暗笑石明亮表錯了情。
卻說賢傑帶著龍彪、高應龍來到唐太宗行營前。賢傑讓龍、高二人在帳外等候,自己獨自走入帳中——但見唐太宗高坐在龍位上,兩旁站著文臣武將。左邊是魏徵、徐茂功、房玄齡、杜如晦、徐進元、李靖等一班文臣,右邊是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羅通等一班武將,排列森嚴。
賢傑也不下跪,只是冷冷道:“李世民,你聽著,我並非是敗於你手,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