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尤其在總帥都後撤而走的情況下。
水軍對江淮軍來說是必要而且稀缺的,江淮軍當然不願意將船隨便浪費了。
所以撤退變成了他們唯一選擇。
隨著他們的後撤,大江之上頓時一片淨空,李欽的戰船迅速調整了船帆的方向,兜著斜向吹來江風,搖搖擺擺的往東北行去。
回家了!
得勝而回!
儘管只是一場微不足道的勝利,但就對於船隊裡的上上下下來說卻是令人振奮的事情。
經此一役,他們算是見了血,並明白自己所具備的力量。
他們有了自信。
這是令李欽開心的事情,但李欽對此也只是淡淡的笑笑並沒有對他們做過多的褒獎。
軍中自有規矩,軍官士兵在戰場上的每一點表現都有專門計程車兵負責將之記錄下來,作為戰後評定功勞的依據。因為有這樣的記錄,所以這些士兵、軍官究竟是該獎勵、升職,還是要批評懲處都有相應的證據存在,卻是不需要李欽依靠自己的眼睛來觀察。
在初步完成了對自己手下士兵的基本掃盲(以讀寫字一千五百為標準)之後,李欽逐步在軍中建立一套獨立於主官之外的軍功品評體系,令自己的軍隊變得更加正規。
此時,在表面上李欽軍中還是延續著隋軍的那一套編制,可是在暗地裡李欽軍隊較之隋軍卻有了細微的改變:
五人為伍,設伍長;
三伍為隊,有隊官;
五隊加一親兵伍,共八十人為一曲,有軍候統領;
三曲加一親兵隊,共兩百五十五人為一部,歸軍校統領;
五部加一個親兵曲和一支斥候曲、一支支援曲共一千五百人為一營,歸營校尉統領;
而在這之上的鎮,則是三個標準營,加上一個支援部和一個執法曲組成,人數滿額為五千人。
當然,這是最理想的狀況。
事實上,李欽所編練的鎮因為各自所負責方向和兵種的不同,其具體人數在四千到六千之間,分為八鎮:
當塗守備鎮,五千人的標準鎮,這是留給皇帝看的,屬於樣子貨,也是李欽軍中新兵鎮;
馬鋼守備鎮,駐紮於馬鞍山鋼鐵廠的防禦部隊,是六千人的大鎮,機動性一般,但裝備了各種各樣的最新武器,其進攻能力也是最強的。這個鎮其實也承擔著最新武器及戰術演練的任務;
茅山鎮,四千人的小鎮,訓練的是山地作戰,其士兵奔走如飛,善於穿插,運動殲敵。他是李欽麾下見血最多,最富有實戰經驗的鎮(都是以茅山地區的山賊鮮血練出來);
騎兵鎮,存在於紙面上的四千人小鎮,騎兵編制,平時作為馬隊,以部的規模,分駐各地,暫時沒有設立統一的部、營、鎮管理機構。
金陵鎮,四千人的小鎮,分為明暗兩個兩千人的大營。明營以山賊的身份盤踞於紫金山附近;而暗營則以各種身份藏身於金陵城中,暗中監控金陵城的一切。
宣城鎮,四千人的小鎮,橫行於宣城、毗陵之間,作為山賊義軍以鉗制這些周邊郡縣對丹陽的關注,並作為李欽軍練兵演習的物件於李欽軍交戰。正是因為有這一路人的活躍,皇帝和江南的官場才對李欽的存在越發的放心畢竟李欽一直都在與義軍的交戰之中。
湖陽鎮,三千人的小鎮,李欽麾下的水師,駐紮於水縣之南的石臼湖內,擁有走舸五十艘,鬥艦五艘,樓船三艘,改進型樓船五艘(也就是此時來接李欽的這五艘)。
乘船回到湖陽水營,李欽帶著李靖、寇仲、徐子陵、傅君、素素一行下了船。
此時已是下午申時左右,再過一兩個時辰天就要黑了,連夜趕回當塗已是不可能。李欽便打算在水營住下來,順帶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