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熲明白他們的意思,但是,他認為:羌人不是拿錢可以擺平的,也不會念著所謂的仁德,只有“長矛挾肩,白刃加頸“才可以徹底擺平。

然後,老大粗的段熲給皇帝算了一筆經濟賬:給我騎兵5000,步兵10000,戰車3000,“三冬兩夏“,報銷經費54億,可以一舉平叛。

生怕皇帝不給錢,段熲又翻出了兩筆老賬:永初平叛,耗時十四年,開支240億;永和末年,戰爭持續了7年,開支80億。

這就是一個無底洞,用我段熲,可以徹底解決!

皇甫規和張奐強調的則是另一點,那就是羌人難以用武力徹底剿除,人是殺不完的,只會產生新的仇恨,而且段熲將軍過於勇猛冒進,很有可能吃敗仗,還是安撫為主吧。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難道要實行種族滅絕嗎?

可是,大漢朝的天子們聽不進去,之前不是沒有這麼幹過,但是錢都打水漂了,反正都是花錢,還不如用作軍費開支,至少可以聽到個動靜。

段熲自然也不愛聽,要知道,張奐說這番話額時候,他剛剛率領著朝廷從牙縫裡擠出來的10000軍隊遠征歸來。

戰績如何?

斬首8000,拜為破羌將軍。

從護羌校尉到破羌將軍,稱謂的變化不光是從校尉到將軍,從“護”到“破”已經說明了中央的態度。

一系列的輝煌戰績產生,其結果就是製造了一個東漢軍事史上的奇觀:

段熲,征戰180回,斬首38000,俘獲牲畜430000,軍士死亡4000人,報銷軍費開支44億。

傷亡比例說明段熲是個軍事天才,戰果的價效比以及他的多次遠征的記錄說明他一直在向衛青和霍去病致敬,並且也不遜色。

而且,這筆開支控制的也是不錯,至少比那些中飽私囊的死太監和百戰百敗的大員們強很多。

但是,段熲卻沒有得到那兩位的評價,“專殺為快”,“雖克捷有功,君子所不與也”。怎麼看,都不是正面的評價。

這其中,有國力的因素,東漢中晚期可以和漢武帝比嗎?有的時候,史學家們是很勢力的。

也有段熲本身的問題,他的確是太喜歡殺戮帶來的快感了,相比之下,皇甫規和張奐就比他的好聽一些。

再者,也要考慮到國人的價值取向問題,那就是以德服人,自古以來,雖然無數次的被強權和暴戾蹂躪,可是,知識分子們還是矢志不渝的信奉這個真理——筆,掌握在這個集團手中,想來,和他們的理念背道而馳的段熲不被承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這也就是段熲勝利的次數比較多,否則的話,這幫人更不會筆下留情。

不過,這些都是表面現象,或者說是歷朝歷代都存在的一種民族文化心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個時期所獨具的。

不僅僅是段熲,皇甫規和張奐們都要經歷的。

03—08:失去控制的武人(4)

段熲、皇甫規、張奐,雖然他們的處事風格有所不同,可是,有一點是一樣的,那就是出身。

皇甫規,安定朝那人;張奐,敦煌酒泉人;段熲,武威姑臧人。

赫赫有名的“涼州三明”名不虛傳,不光這裡是他們建功立業的地方,也是他們的故鄉。

這是決定了他們的工作效率肯定要比那些中央軍委的老爺們強多了。

這也是一個比較悲哀的地方——不是一個系統的。

皇帝本身就不太信任他們,按照我的指示方針去辦事可以,但是,你們提了額外的條件,嘿嘿,不好意思,束之高閣。

所以,這三位,外號挺好聽,還“三明”,但是,都是不同程度的捱整過,要麼被誹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