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乂是南陽人,老爹呂常跟著劉焉來了四川,只不過本意是要溜達一圈的,可是,由於“王路隔塞”,沒有辦法回到老家,這才很無奈的留在了劉焉的身邊——所謂的王路堵塞,就是前面說的劉焉串聯張魯搞的小把戲,至於呂常是真的因為這個原因回不去還是隻是找一個藉口,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呂乂本人並沒有在這件事上得到多大的好處,因為呂常死的太早了——少孤,好讀書鼓琴,只不過是靠著自己的好學有點名堂。

史書中也沒有有關呂乂在劉璋手下任職的記錄,即便是有,在地方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角色。

只是本事有沒有和官職的高低以及名聲的大小並不是永遠都成正比關係的,比如呂乂就是這樣,不過由於技術過硬,所以沒有多久就有了出頭之日,而且起點還不低。

劉璋時代結束之後,劉備進行企業重組,設定了典曹都尉一職,由王連牽頭,主要是供給軍糧什麼的,其中內建鹽府校尉,王連拉來了呂乂、杜祺、劉幹並任典曹都尉,而呂乂負責的就是“較鹽鐵之利”。

這只是呂乂公務員之路的一個開始,“遷新都令、綿竹令”。

呂乂做官行政的一個特點就是愛惜百姓,不過前提就是執法嚴苛,我對你好可以,前提就是你是遵守法紀的好市民,不然對付你的就是鐵腕。

老百姓不太操心自己的父母官站在誰的政治立場上,那些只不過是自己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重要的是他們是不是擾民,呂乂雖然嚴厲,但是不是貪官,所以,老百姓中的口碑不錯,乃是“一州諸城之首”。

由於呂乂的政績在本省的考核中是最好的,因此沒有多久就升遷為巴西太守,這才一步步的走到前臺來。

只是,那已經是劉備死後的事情了,在劉備當政期間,他就是一個業績出色的技術骨幹,像這種沒有背景的人只能透過這種方式慢慢的煎熬,如果沒有後來的突發事件,估計呂乂的目標就是以正局級的待遇回家種花。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後來,諸葛亮屢次出兵北伐遇到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在各州縣徵募軍隊的時候,沒有幾個人響應他,“調發諸郡,多不相救”。

這就顯現出呂乂的難能可貴了,這個時候他帶著從本郡徵發的5000士兵前來給老大捧場,並且表現優異,沒有任何被強迫和不情願的跡象,“無逃竄者”,這就給諸葛亮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沒有多久,就徙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給糧草,也就是說他諸葛亮原來負責的工作交給呂乂了。

呂乂最擅長的就是這種技術工作了,完成的十分出色,因此,即便諸葛亮這棵大樹掛掉了,還是接著往上爬,當上了廣漢太守,乃至蜀郡太守,蜀郡太守雖然管轄更廣,可是麻煩事也更多, 尤其是在諸葛亮死後,藏匿人口,躲避戶籍檢查來免責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是無能為力,這在呂乂到任之後馬上就有了改觀。

其實在中國這種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不是說事情本身有多難半,而是看你能不拿拉下臉來。

呂乂把臉拉下了,所以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

之後,呂乂成功的進入中央組閣,取代病逝的董允成為尚書令,執法嚴苛,不貪不拿是呂乂的最大特色,只不過因為隨著官越做越大,執法越來越嚴,導致名譽沒有想一開始那麼好聽,只是這些人有些忘恩負義了,沒有看到呂乂清廉的一面。

這是呂乂,王連為劉備選拔出來的稱職的技術骨幹,再加上杜祺和劉幹,算得上蜀中四寶了。

杜祺也是南陽人,歷任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劉幹最高也幹到了巴西太守的位置上,三兄弟關係不錯,只不過相比於呂乂,這兩位更像中國特色的父母官,“檢肅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