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免去一場戰事倒也是不錯,而後來當他接著出使許昌結交曹操的名義“偷渡”出境的時候,相送者千人之多(孫策不想讓他走,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作為一個文化人,生存是比較困難的,後面會介紹到),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緣還是不錯的。
投奔中央政府之後,華歆乾的最牛逼的一件事情就是前面講過的——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璽綬,親手捆綁伏皇后,並鳩殺二皇子。
這事幹的有點絕,至少不像這個清正不貪汙*,追求勤儉節約的華歆乾的,但是,人家就是幹了,所以,算是表露了這位老兄的政治立場。
在此之後,華歆就是盡心竭力的輔佐了曹丕和曹睿兩代人,直到231年12月逝世。
華歆之“水”在於他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作為支撐,既沒有弄出什麼駭人的理論,也,沒有上陣殺敵履歷功勳,靠的,除了資歷甚老之外就是那個清正廉明的招牌了——僅此而已,但是足夠了:
案例一——當初他受曹操徵召將行,拜別孫策的時候,“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華歆推辭不過,就暗暗在禮品上做上記號,記錄在案,事後一一送還;
案例二——魏文帝時,華歆官拜相國,但“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
所以,陳壽說他是清純德素,誠一時之俊偉也。
但是,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華歆兩件比較丟人的事情:
案例一——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案例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一下子就讓華歆給管寧和王朗當了墊背的,只不過其中真偽尚不可知,估計是和華歆幹掉了伏皇后事件有關係,那事有點惡劣。
而且,就算是真的又能怎樣呢?第一件事上,劉邦乾的比他還要齷齪,他推下車的是自己的兒子,曹操在逃命的時候也讓許褚殺了不少搶船計程車兵,至於第二件事,看看熱鬧以及撿錢又如何?再說了,人家撿到錢後也是知恥而後勇,扔掉了(又不是搶的,拿了又能怎樣?),所以,只能說明管寧太變態而已。
說的有點多了,華歆確實是水了一點,不過畢竟是位列三公啊,威望值很高,所以,他的政治立場還是可以引導相當一部分社會輿論的。
華歆的一生水完了,那麼他的後人如何呢?是不是也保持和父輩一樣的立場呢?
保持與否都是無所謂的了,因為他們的表現也是很“水”,比老爸差出不少來:
長子華表,字偉容,年二十餘為散騎侍郎,後來仕晉,歷太子少傅、太常,稱疾致仕,拜光祿大夫,性清淡,常慮天下退理。
水吧?別說為曹氏說話了,“性清淡”的他是不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給押上去的,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次子華博,歷三縣內史,治有名跡——政績不水,身份有點水,沒有擠進舞臺中央,屬於三線明星;
老三華周,黃門侍郎、常山太守,博學有文思,中年遇疾,終於家——不管是不是死的太早了,其實人家對政治一點興趣也沒有,只不過是想有個鐵飯碗而已。
“水”樣年華的華歆家族是曹氏指望不上的了,司馬氏甚至不用去費力爭取,因為爭取了也沒有用,只要自己牛比了,他們自然就會歸附過來,於是,作為五芒星之二的“水”之華氏家族坍塌了,如果把華氏和賈氏看作是兩條胳膊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