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都“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孫權這麼一干,朝野上下固有的權力格局被打破重新劃分,孫和本身經營出來的“*”是一大派,我們稱之為“太子派”。
還有一些覺得如果孫和做了繼承人,那麼對於自己來說也沒有好處,但是,如果現在投身於孫霸陣營呢?以後萬一孫霸贏了,我們就有出頭之日了啊,至少現在看孫霸也不是一點勝算沒有,所以,隨著孫霸地位的逐漸升高,一些有著各種目的的人紛紛加入進來,逐漸形成了新興的“魯王派”,雖然相比於“太子派”,暫時還是處於弱勢地位,但是,孫權的曖昧態度給足了他們信心和希望。
一場大戰的爆發是遲早的事情了,而且,必然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250年,孫權對這起內戰做出了判決,相距於他挑起這起事端的時候,已經過了8年。
僅僅8個月時間,孫權的一個舉措保證了江東未來8年在沒有太強大的外敵造成本土軍事威脅的情況下,都不會閒死,都有事情做,並且直接改寫了江東80年的歷史脈絡。
8個月、8年、80年,靈動的孫權以他那跳躍性思維帶著我們這些後人進入了一個血腥的動感地帶。
我們所好奇的是,為什麼孫權弄出這一招來,難道他真的是老糊塗了嗎?
未必。
42—19:殺戮,血雨腥風(2)
孫權想利用一下孫霸而不是簡單的對之寵愛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當初孫登為太子的時候,孫和那麼被孫權喜歡都沒有做出如此衝動的事情,那麼為什麼當孫和現如今理所當然的成為太子之後,要把一個本來沒有被特別注意的孫霸給拉了出來唱對臺戲呢?
如果僅僅是老糊塗了的話,還好辦,罵他一句畫蛇添足就是可以了。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前因後果的話,就會發現,孫權並沒有老糊塗,他是別有用心,兩個兒子只不過是一個幌子,他的目標是後面的一些傢伙——這些傢伙就是之前兩次高地攻防戰中讓孫權有點不爽的世族們。
展現偶的這種陰暗想法之前,先來看一下“太子派”和“魯王派”的成員構成吧。
首先來看“太子派”:
1:陸遜——不用多說了吧?大將軍,掌控軍事大權,乃是軍委會第一副主席兼國防部長,顧雍死後更是成了丞相,橫跨軍政兩屆,權傾朝野,江東世族魁首;
2:朱據——前面已經出場,“才兼文武”,驃騎將軍,娶了公主魯育(不是主持人),和孫權又是君臣又是親戚,萬一出事的話這就是一道護身符啊;
3:張休——張昭之子,本為孫登一派,現在被合法轉移到孫和名下,官拜揚武將軍,據說是張昭親生的,因為和他老爸一樣,正直剛烈,什麼都不怕;
4:是儀——前面也出現過,有名的死硬派,本來,他作為魯王師傅應該是站在對方陣營裡的,但是,他反覆上書要求孫權不要把二人同等對待,要把魯王放出去做一個普通的藩王,應該“宜鎮四方,為國藩輔”,而不是爭執本沒有懸念的太子之位,可見,“身在曹營心在漢”,是儀乃是“太子派”鐵桿;
5:諸葛恪——性質和張休等同;
6:顧譚——顧雍孫子,陸遜的外甥,拜太常,平尚書事,自然也是鐵桿“太子派”;
7:吾粲——太子太傅,少與陸遜齊名,你說他是哪一個派別的呢?
以上7位是“太子派”的領袖人物,以下是主要成員,簡單的列一個名單:施績(朱然養子)、滕胤(弱冠尚公主)、丁密(江東儒生之翹楚)、陸胤(陸遜族子)、顧悌(顧雍族人)、張純(孫和的輔都尉),等等,後面還有,就不說了。
即便後面不說,把這些統計一下也是有13人了,哪一個不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