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那女老闆將剛才那段錄影放在網上,又配了大家每個人的現場目擊證詞,以及對剛才那個小男孩的採訪。
那個小男孩顯然是被那個無恥老太嚇倒了,他哭了:“我以後再不幫助人了!”
那個女老闆輕拍小男孩的肩膀:“小明,聽阿姨說,這些老混賬很快都會死去了,剩下善良的人會越來越多,你不要因為今天遇到這樣一個老混蛋,就不去幫助其他值得幫助的人了!”
陸飛揚等人也都你一言我一語地勸慰著小明,這個善良可愛的小朋友心底的陰霾終於被大家說得雲開霧散了。
陸飛揚回到車上,長出一口氣:“咱們華夏國每個時代都對年輕一代持悲觀態度,總是指責、抱怨和擔憂年青一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國將不國,然而現在,部分老年人的所作所為才真正令人感到了擔憂。
在我們眼裡,老人應該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的,談到老年人一般都代表著處事講規矩,待人有禮貌,把品行看得很重。年長的人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不高聲喧譁,他們理直氣壯地制止小孩子們扔石子、砸玻璃、打路燈,更不準打架罵街;他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喝有喝相,因此也以身作則地說,吃飯不該趴著歪著,吃東西不能出聲,夾菜更不要如雞頭啄米,立時挺胸抬頭,坐時身板端正。
可現在,越來越多的老人為老不尊,特別是最近幾年,情形更加惡劣!”
蔣芬芳嘆息道:“是啊,過去的老年人多麼有教養,多麼講道理,現在的老年人不講道理、變壞了,歸根結底是社會變得越來越開放、複雜甚至浮躁,所以才造成以前那麼純樸的老年人現在變得如此這般的不講道理。”
周霞聽蔣芬芳這樣一說,不以為然地搖搖頭:“其實咱們華夏國傳統的道德教化並不差,現在的困境不能賴賬到老祖宗,也不能怪西方文化的傳入,不能說改…革開…放讓大家學壞了,而隨著越來越多人出國,大家都知道了西方社會的道德水準社會風氣並不低,至少比我們現在高了很多!”
蔣芬芳現年三十九歲,比周霞足足大了十四歲,被周霞這樣一說,她臉上有些掛不住,冷言問道:“那你說這些老頭、老太太是怎麼變壞的呢?”
周霞呵呵笑道:“我在大學的時候曾選修過社會學,特別研究過這個老人變壞的問題,老人之所以變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成長時期他們的生活、經歷已經所接受的教育,而把責任推給他們成年後的社會開放,顯然是不公平的,我認為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了!”
蔣芬芳收斂住自己的不屑,笑道:“願聞其詳!”
周霞扭頭看到陸飛揚一臉敬佩地看著自己,眼神裡的意思是我對你刮目相看啊,你不是花瓶啊,周霞的信心倍受鼓舞,談興大發:“眾所周知,近幾年出現的這些邪惡老人大多出生於建國前後,在他們的成長時期,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匱乏。在他們長身體的時候,卻正好遇到三年困難時期,食品短缺、飢餓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物質觀念的形成。哪怕到了物資充裕的時期,記憶中的匱乏恐慌還是會使他們試圖佔有越來越多的物質資源,而為了物質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鋌而走險。
與物質相對應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只是物質的匱乏並不代表精神層面的富足,相反精神層面的匱乏則更甚。在物質長期匱乏的背景下,人類的活動唯一目的幾乎就是生存下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並且伴隨著歷次的政治運動,華夏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念被打破,而新的道德觀念又不存在,為了生存下去可以無所不用其極。就像是曾有作家描述苦難時期的生活,誰不偷誰就活不下去。
在物質和精神雙重匱乏的環境下,這一時期的人們也並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他們是喝著狼奶完成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