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埃及記(2)

坐在車上我昏昏欲睡。窗外是戈壁。沙漠旋風帶走了戈壁上的砂子,只留下黑色的石頭。遠遠望去好像一片黑色麥田。同車人多半在睡覺。我試圖和前後的人交談,他們卻只茫然地看著我,一臉瞌睡。

但很顯然,攀談還是有效的。當我睡著時,一個小姑娘忽然把我叫醒,用磕磕巴巴的英語說:看窗外,窗外是沙漠。我拉開窗簾,看到外面不知何時已從漫天的戈壁變成無邊的沙漠。金黃色的砂子彷彿最名貴的綢緞遠遠地鋪開。在其中偶爾點綴著幾株沙漠植物,大多數我都不認得。有種酷似胡楊的樹,頑強地指向天空。

西奈山山腳下是東正教的中心——聖凱瑟琳娜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建於公元五世紀左右,其核心就是當年摩西遇見上帝的那叢灌木。直到今天修道院裡仍有無數修士。圍繞著修道院有很多酒店。一路走去,能看到酒店的外牆上用各種語言寫著歡迎詞。我能認出的有中文、日文、英文和阿拉伯文。這種感覺著實奇怪:走了很遠的路,經過大片無人區,被烈日和暴風煎熬後,我希望看到一片很原生態的東西,希望看到在現代文明中仍然保持本色的文化淨土。然而各種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字提醒我:在我之前有無數人來過此地。那些功率強勁的手機基站也表明,我實際站在一個文化的交匯點上:古老的宗教文化和現代的科學文明在這裡扭成了怪異的統一。我企圖重溫摩西之路,但陪伴我的不是瑪納、雲柱和火柱。

唯一能讓我和摩西站在一起的,或許就是恆久不變的駱駝和靜靜沉默的西奈山。我擎著登山杖和相機,戴著頭燈,在飯店的大堂裡等待集合。身邊是同樣等待登山的遊客。早上一點,電話響起:想登山看日出的人,都要在這個時間起床。

旅遊大巴最終彙集在廣場上。四周漆黑,建築也看不清輪廓。幾個大汽油桶被倒放在廣場上充當臨時路標。我們銜著前面人的腳步前進。遠處檢查站的汽燈明晃晃的,幾個旅遊警察正站在安全門前,要求每個人開啟揹包接受檢查。

這是唯一的官方光源。透過檢查站後,大家默默向前走。地面很乾燥,每一步下去都會帶起大蓬的砂塵,這讓走在後面的人閉緊嘴巴。企圖用手電或頭燈來看清周圍的人很快就發現,那是徒勞的。山壁在燈光下發出鋼鐵般的幽藍色,吞噬掉一切或黃或白的光芒。而且打量四周很危險:東看西看時很容易在黑暗中踩上駱駝糞便。

我身旁的小姑娘有些緊張。她沒做什麼準備,只帶了鋼筆手電。幾米之外,手電光就湮沒在黑暗中。我安慰她:大約再十幾分鍾就會到一個駱駝集散地,坐上駱駝就不用害怕了。

但坐駱駝也不好玩。我看到網上說,西奈山之所以難熬,就是因為坐不坐駱駝都同樣痛苦。步行路很遠;坐駱駝,就要忍受屁股被顛散之痛。有人甚至會被磨破屁股。但當我坐在駱駝背上時才發現:顛簸只是一部分,坐駱駝的危險遠遠大於屁股被磨破。

駱駝沒有鐙。我不知道阿拉伯駱駝騎兵怎樣戰鬥。在我看來,這種完全沒落腳點只靠屁股掌握平衡的姿勢,完全不能讓戰士們揮起長長的馬刀。如果與罐頭一樣的重灌騎兵對陣,一個衝鋒就會被齊齊地頂下地。

除了沒有鐙,鞍也很簡陋:只有前後兩根棍。後面的棍子撐住腰,前面的棍子供人手抓。不過這棍子實在很危險。這讓我一路都有種恐懼,不得不盡量向後,避免撞到棍子上。 。 想看書來

入埃及記(3)

我問牽駱駝的小夥子,難道沒有更舒服一點的駱駝具?20美元一張票,如果能有馬鞍那樣的東西,我願意出30。如果有鐙,50也可以商量。

小夥子年紀不大,黝黑的面板,外罩白色的長袍,留著阿拉伯式小鬍子。他說,從沒聽說過那種東西。他建議我把書包掛在棍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