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表明,老年人的頹廢是深不可測的,還不如化頹廢為學佛呢,咱到了那時候,可是真有工夫討論一個問題了:我們死後到底會發生什麼?呵呵。

常識性意見

講講我學佛的事兒吧,大概是一些閱讀經驗,叫我心裡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人若有了信仰,多半會比沒有信仰更好,於是找了一圈兒,決定硬信一個佛教吧,巧的是還真碰上一個機會,我一朋友老牛給我介紹了一個法師,於是我就拜了師,信是硬信了,之後開始學習一些佛教知識,越看越疑惑。我的法師給了我很多解答,他真是一位很耐心的老師,令我非常感動,他的答案我有些滿意,有些不滿意,不過,從那以後,我便開始看起了佛經,從《金剛經》開始看,第二本是《圓覺經》,第三本是《楞嚴經》,就這麼一路看下去,我一般看兩遍,一遍一本,圖的是註解者不同,接著又看了更多的經書,多是泛讀,伴以更多的相關讀物,人物傳記什麼的,最後發展到看道教、基督教與###教的書,連介紹薩滿教及諾斯替教的書都看了,然後是一些比較宗教的書——總之,近一年半的時間內,我只看與宗教相關的書,看了有一百來本書吧,最終直看得我完全迷失在宗教中了。事實上,同時看多種宗教書的結果是,叫我對哪一種宗教都很難信服,而我的佛友們比較幸運,他們只看佛經,所以多半比我更加相信,私下裡,我為他們某些人找到信仰感到高興,也許過一種有單一信仰的生活更適合他們。

即使在信仰的海洋裡,我也是個流浪漢,而且並不認為那樣有什麼不妥,那是我的偏好。對我來講,多知道一些東西總是叫我高興的。看佛經之餘,不時記下一些讀後感,東寫西寫,我整理了一下,去掉了一些我對具體一段段經文的意見,而以總體上的感受概括之,就湊成了上面三十多篇,算是一種閱讀經驗吧,我並不是想去討論那些佛法教條的奧義,而只是借題發揮,說一說我的常識性意見。

。 想看書來

信仰的問題與答案

如今,我已很少閱讀宗教書了,因我發現宗教對真理的解答並不能讓我覺得滿足,還因我已認清信念與信仰——人人具有信念,卻不必非要把信念打包成一種系統的信仰。比起信仰來,我更喜歡信念,我以為它更具開放性。

當我把宗教當作一些有關歷史的知識時,才會感到有些趣味。不過,閱讀宗教書使我對信仰這一詞語有了更為廣義的理解,之前我認為我沒有信仰,現在我發現,我是有的,以前我認為信仰是由一個個信仰共同體組成的,現在我認為那是一件私事。

我發現,即使是有共同信仰的人們之間,也存在著與常人一樣的爭執與不同,要達成一致,也像常人一樣,需要制度或權威的保證,我認為,人們相信的經常不是同一種東西。拿佛法舉例,如果最終的標準答案是“三藏”,那麼誰來檢驗“三藏”是否正確呢?世間組織或權威可保有古代知識,但他們的解釋卻並不能讓所有人信服,轉了一圈兒,答案還是在我們自己手中。

信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來理解我們與環境,以及兩者的關係,但我要說,那視角略顯單調與空洞,我們需要更多的視角,從而使我們的理解更加準確。

我曾想象我是一個古人,那麼我很可能是個宗教信徒,因為宗教知識在當時幾乎就是人類所有的知識,它的觀念也是最具概括性的。不過近五百年內,人類發現了更多的東西,宗教的地盤也許一點也沒有變小,但人類知識的地盤卻變大了,有了更多的內容。我有時覺得宗教在某種程度上像一種地方戲,比如崑曲,它曾經吸引過一些人,人們從中領略真理,接著人們轉而去尋求更加有效的方法。

對於信仰,我有個私人觀念,以佛教來舉例吧,我這麼理解這件事兒:假如佛法是答案,那我便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