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之所以在宗教上採取相容並包的政策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分不開的。&ldo;和&rdo;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向量,&ldo;和&rdo;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中國傳統文化&ldo;以和為貴&rdo;,成功吸收了印度佛教,容納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形成了歷史上多民族多宗教共生共長的良性文化環境。中國現有的五種主要宗教,除道教外,其他各大宗教均在不同時期由國外傳入,在中國生根、發展。歷史上,各民族和睦共處,各宗教和諧共生是主旋律。

小雅大俗‐‐散曲和民謠

你儂我儂,忒煞多情;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寥寥七十餘字,夫妻情深躍然紙上。這首散曲的作者是管道昇,說起她,人們可能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說起她的丈夫,可能不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她的丈夫就是元朝大名鼎鼎的文人趙孟。這是她看到趙孟欲納妾而戲贈的曲子後回應的一首曲詞。趙孟看到夫人的曲詞寫得如此情深義重,立即打消了納妾的念頭,夫妻相偕白首,成就了一段詩壇佳話。

如果說唐詩的成就在於其恢宏大氣,宋詞的妙處在於其曼妙優雅,而元曲則吸收了前兩者的優點,並成就自己平易謙和的特色。以這首《我儂》為例,其中語言淺顯而不鄙陋,極盡嬉笑怒罵又不失深沉。

散曲的產生有其社會原因。元朝統治者對各民族文化思想實行開放包容政策,依然把儒學作為其統治思想,但其歷代統治者崇信佛教、道教更甚於儒教。元代儒學統治地位的削弱、城市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和生活要求的高漲、文人地位的急劇下降和生存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元代文學呈現出與前代不同的新風貌。

散曲產生於金元之際的民歌俚謠。金代的詞已經出現曲的特點,逐漸變得俚俗、率直、詼諧、淺白。金詞對大量北方俚歌俗調的吸收,使得很多詞在文學風格上已經接近後代的曲。金末元初文人沒有科舉取士這條路可走,他們出入秦樓楚館,而大量名妓會制樂府、唱曲,她們將民間的歌曲大量修改、傳唱,導致民歌時調與文人創作的結合。同時,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入主中原,他們帶來的胡曲番樂與漢族地區原有的音樂相結合,散曲便應運而生。

這種新詩體承繼了傳統詩詞的因素,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從形式上看,它和雜劇中的唱詞使用相同的格律形式,具有相近的語言風格,是&ldo;元曲&rdo;的一部分。

&ldo;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rdo;《西廂記》中的這個名句化用了宋范仲淹的《蘇幕遮》。與詩詞相比,為了適應即興抒情和演唱的需要,散曲的形式和語言以俗為美,別具特色。在遵守固定的平仄格律的同時,散曲可根據作者的需要隨意增加襯字,從一字到十數字不等。從內容上看,散曲則遠遠超出了傳統詩詞的表現範圍,更多地表現了市井生活和市民心理。

&ldo;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rdo;這句名言是名伶珠簾秀在《正宮&iddot;醉西施&iddot;無題》中發出的呼喊,令人有石破天驚之感。元代散曲中反映妓女生活的作品非常多,正是元曲與勾欄密切相關的結果。由於禮教觀唸的淡薄,元代散曲在愛情題材的描寫和表現上十分大膽和直白。

散曲作者以漢族士大夫為主,由於文人地位急轉直下,元代散曲中始終瀰漫著一種空幻感和淒涼感,比如被譽為&ldo;曲狀元&rdo;的馬致遠的《天淨沙&iddot;秋思》:&ldo;枯藤老樹昏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