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03年元月,浙江大學教授陳橋驛在參加論證南宋皇城遺址重建專案時,談及一個值得借鑑的事例,雖與本文文意很遠,但很有教益,不妨一說。

他到日本學術訪問,一個來中國看過倒塌的雷峰塔但沒看過新的雷峰塔的日本友人,問他,“新的雷峰塔造成,對誰最滿意?”

我們想,大概是杭州人吧,或者是為了顯示政跡而大興土木的為官者吧。

當時陳老先生也問答不上,就請教日本人。

那日本人說,是保俶塔。

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陳老先生繼續講他的話題。日本友人解釋道,原來是“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一個婀娜多姿含情脈脈的美女只能對著一個無慾無念的破破爛爛的老僧,多不相稱。現在好了,從電視裡看到重建的雷峰塔,像一個體格健猛的小夥子,那日本友人用“very strong”來形容雷峰塔。美女終有壯男陪,不是成就了美女思春的情懷?

日本人的言辭之間,至少給了我們一點啟示。

其實,一些文物遺蹟“死”而復活,恰恰使之萬劫不復。

遺憾的是,難老泉我看到的是一個自來水供水系統。

齊年古柏,見證變遷

看完了慕名而來的難老泉,才有心細細把晉祠看個清楚。

晉祠給我感覺是樹多,而且都是參天古樹,鬱鬱蔥蔥,使得整個晉祠清幽恬靜。它們默默地注視著晉祠的變遷,是歷史見證者。我到山西看到大多是成片的荒山野嶺,荒蕪到了蒼涼的地步,特別是去五臺山的路上,那些黃土高坡幾乎寸草不生,光禿禿,溝壑縱橫,就像大地的傷口。我這才深刻地領悟到杭嘉湖平原的肥沃、豐饒、富庶。在這些黃土高坡當中,有幾個破落的村戶歪歪斜斜地布落在旮旯裡,土坯房,充滿著塵土味。陪我一起的山西人說,這些農民家庭年收入一般只有幾百塊錢而已。我那點悲天憫人的情懷始終未減,聽了這些心裡很不是滋味。農民子女唸書考大學時,這區區幾百塊錢如何應付昂貴的學費?窮苦的人現在的發展權、選擇權越來越狹窄了。而這晉祠是這片日益沙化土地中的桃源,面貌似江南佳麗,可以稱得上“小江南”。晉祠有了樹,就有了靈氣,朝氣。

在晉祠裡眾多古木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位於難老泉和聖母殿左邊的“齊年古柏”,齊年古柏指的是周柏。

周柏原先有兩株,一株在道光年間被當地的土人所伐,剩下的一株在苗裔堂前面,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面約成45°角,披覆在聖母殿左側,相傳是西周時所植。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奉使河東,來到晉祠,就曾以“地靈草木得餘潤,鬱郁古柏含蒼煙”的詩句,歌頌它的蒼勁、古老。如今的周柏依然蒼勁、碧翠,它才真正見證了晉祠的歷史變遷。周柏、長流不息的難老泉、惟妙惟肖的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宋侍女塑,惟妙惟肖

人們談到晉祠,往往總要談到在聖母殿精彩的宋代侍女塑。

聖母殿處在難老泉與周柏之間,在魚沼飛樑的後面,是晉祠的主殿,晉水從殿基湧出。大殿是一座正方形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它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對於研究我國宋代建築和我國建築發展史都很有價值,殿身四周圍廊,前廊深兩間,廊柱上木雕盤龍 8條,為中國早期木構建築中所罕見。殿身內外簷柱各一週,側角生起顯著。柱上鬥口形制多樣,柱頭補間及上下簷相異,樑架簡潔,保持著宋制特徵。聖母殿神龕內外兩側的宋代彩塑,是晉祠文物中珍品。殿內無柱,這樣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龕中聖母的威嚴,而且為設定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殿內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繪人像,除龕內二小像系後補外,其餘多北宋代原塑。主像聖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