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科爾的離開對快船而言是個不小的損失。

閔聰達在他數年的nba職業經理工作經歷中,少有的做了一次比較“正確”的決定。

閔聰達也發現,教練的裁汰、更換,不會受到系統的干擾。

這不像球員的簽約和交易,系統動不動就會以“不合理”為由,拒絕閔聰達做出操作。

結果就是庫裡、哈登、小加索爾這些球員打出來以後,閔聰達想把他們送走都不成。

合同到期放掉又捨不得,因為“伯德條款”的存在,只有這些一直留在快船的球員才能簽下大長約,帽上續約,繳大額奢侈稅就指著他們呢。

教練就沒有相關的限制,當初為了挖科爾,給科爾繳了一筆違約金。

現在又提前讓科爾下課,後續合同的錢該給還是要給,這對快船而言是不小的損失。

經濟上的損失還是小事,作為冠軍球隊的快船今年各項流動資金收入真的是不少。

在閔聰達敞開了花,敞開了造的情況下,球隊現金流依舊充裕,商務合作很多,各大金融機構和nba聯盟的融資都很慷慨,根本不差錢,充分說明當你資金和聲望達到一定體量的時候,錢靠浪費和亂花是很難造完的。

最燒錢的還是投資,而快船最大的投資“華為中心”正在不緊不慢的建造中。

科爾離開最大的損失還是戰術上,以及球隊指揮上的。

泰倫-盧作為雞血大師,菜鳥教練,戰術安排和臨場指揮不能說是一坨屎,但在全聯盟的教練中也是倒數的存在。

去年能一路過關斬將,靠的還是球員們極強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史蒂夫-科爾極好的輔助。

球員的自我管理能力從鄧利維時期就開始培養了,算是閔聰達的“歪打正著”。

可球員們自我管理能力再強,到了季後賽,或者常規賽一些關鍵比賽,還是需要教練指導的。

更不用說,教練除了場上48分鐘的功夫外,場下經年累月的訓練、戰術分析和演練,這些才是教練工作的大頭。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個優秀的教練、助理教練,往往在球迷們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大量心血。

科爾在快船工作的一年多相當敬業,而且他精力充沛,聰明過人,在球員們很有威信,說話的管用程度基本上僅次於閔聰達。

快船的助理教練組除了科爾之外,剩下的都是之前鄧利維助理教練組的老人。

這些人能力一般水平有限,自從鄧利維走後他們在隊內基本就是混吃等死的狀態。

他們存在的主要意義就是維持隊內和平友好的氛圍,大家在一起工作時間久了,私下感情都很不錯。

科爾離開時,像老金等人著實嚇了一跳,心想不會要清洗教練組了吧?

一旦被裁,去哪兒找工作啊?

就算能找到工作,哪隻球隊助理教練的工作能有快船這麼舒服呢?

錢多事少離家近,三年多的時間,他們早就適應了快船的國企氛圍,準備在這兒幹一輩子呢。

nba的確是個高薪的工作圈,可相對應的流動性也非常高。

不管是球員還是教練,工作壓力大,業績考核殘酷,工作環境突出一個朝不保夕。

那些知名的教頭可以在一個位置上做好多年,一個球隊呆不下去,還會有別的球隊要。

而能力不是很強的人,往往一兩個賽季就要走人,然後不得不去一些下級聯賽、學校或者海外去尋找工作機會,或者乾脆退出體育圈,去做別的工作了。

老金這些人在快船已經呆了三年多了,大家心裡清楚奪冠他們有貢獻,但屬於那種有你可以,沒你換個人也行的程度。

結果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