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二世本希望借用荷蘭和西征的五萬普魯士軍隊拖住西線的法蘭西,而後在東線的波西米亞摧毀奧地利的主力,繼而結束戰爭。在他看來,法蘭西的根本利益在萊茵蘭,能讓法蘭西出兵的原因也在萊茵蘭,只要中歐的戰局成為定局,法蘭西必然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拋棄盟友。

這一點他猜對了。若是普魯士真的能摧毀奧地利主力,只要他還能保留奧地利,只佔領波西米亞,那路易無論如何也不會遠征中歐。然而,這一計劃首先在東線便出了問題。

腓特烈二世採用偷襲手段,在戰爭之初便搶先攻入了布拉格,但自那之後,普魯士軍隊便在波西米亞淪為了守勢。

普魯士是新教國家,波西米亞歷來是天主教區域,當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時,腓特烈二世便因宗教原因在這裡吃了虧,現在,他又因此出了狀況。

波西米亞的天主教貴族、地主、資本家,為了避免被新教徒統治,因而早就在私下裡招募了一些波蘭流亡者,組建了一支有著精湛戰技的游擊隊。當腓特烈二世率軍攻下布拉格,準備繼續南下時,他便驚訝的發覺後方的補給線已經難以維持大軍的後勤供應,因為他的後勤部隊時常被游擊隊攻擊、掠奪。

腓特烈二世因後勤原因而不得不止步,這給了奧地利以喘息的機會。

約瑟夫二世立刻展開部署,調動了已經晉升為元帥的勞東男爵的十萬大軍前去支援,另一方面,拉西元帥也成功收拾了敗兵,率領九萬軍隊回到了前線。

一瞬間,腓特烈二世的偷襲計劃失敗,反而需面對雙倍於己的奧地利士兵。

若僅僅是波西米亞戰事的不順,腓特烈二世還不會停止戰爭,畢竟他還有數萬後備軍,而且手上還有半個波西米亞,然而,這時卻傳來了荷蘭失利的訊息。

荷蘭是腓特烈二世用來制約法蘭西的工具,而今迅速潰敗,這才是對他所有戰略的最大打擊。為了防止腹背夾擊的局面出現,他只能提出和談請求。

和談並非單方面能促成的,特別它已經不是如今已呈敗局的普魯士能推動的,因此,腓特烈二世並未立刻向奧地利和法蘭西提出,而是打算在軍事上最後一搏。

普魯士的西路軍在3月15日之後便幾乎失去了戰略價值。卡爾?威廉?斐迪南雖是一位勇敢且合格的將才,卻也難以對付神出鬼沒的“游擊隊”。他被拉法耶特侯爵率領的散兵在森林中整整拖延了五日,最終只能退回黑森卡塞爾。正當他探知荷蘭事件、打算直撲萊茵蘭時,腓特烈二世的命令到來,他不得不回軍波西米亞。

此役,普魯士西路軍損失超過一千人。損失雖小,但氣勢損失卻大,在情報不明的情況下,卡爾?威廉?斐迪南才不敢強行進軍。

拉法耶特侯爵採用了化整為零的分兵戰術,將散兵們以連排為單位分散,只允許在夜間偷襲,而不允許正面攻擊。他這一安排除了是因為在北美了騷擾比作戰更好、打擊士氣與直接傷亡更適合作為散兵的主要功能外,也是為了能多點開花,全面阻截數倍於己的普魯士軍隊。最終,他賭贏了,散兵只傷亡了五十人便逼退了普魯士軍隊,其結果連他都沒有想到。

路易回到阿納姆,同時,萊茵軍團和拉法耶特的人也到達了此地。

荷蘭雖然已經被完全控制,但各大城市仍然需要駐軍,阿爾卑斯軍團便負責在烏德勒支、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地駐軍,以維持法蘭西的統治,與此同時,路易也授意荷蘭擴編“自由共和軍”。

荷蘭的執政是孩子,攝政是投靠法蘭西的約瑟夫?巴達維,但路易仍然不放心,將小亨利任命為荷蘭“自由共和軍”的指揮官,並令荷蘭議會授予其荷蘭陸軍少將的軍銜,藉以掌控荷蘭軍隊。不過,軍隊的數量必然有限,作為控制荷蘭諸省的最重要手段,路易開始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