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而英國則不同。在經濟上英國從來不依賴歐洲大陸,更是德國、法國的傳統競爭對手。作為島國,以海外貿易為主的英國更需要同中華帝國建立穩定的海上貿易。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都是中華帝國的鐵桿盟友,深受中華帝國的經濟和軍事影響。
英國沒有像法、意等國退出華約而加入北約,英國繼續留在大中華共榮圈內,作為西歐國家中唯一一個華約組織的成員國。
造成英國這種格局選擇的主要原因其實還是因為英國一直不被歐洲大陸所接受,幾個世紀以來都被宗教、經濟和政治所排斥在外,根本不被看做是歐洲國家。
英國能夠堅定的支援中華帝國,中華帝國也不能虧待了他。由於西歐主要大國都拒絕了中華帝國的經濟援助,因此更多的資金用來支援英國進行戰後重建。同時,中華帝國為首的華約將德聯為首的北約視為敵入,英國的戰略位置就極為重要了,成為中華帝國在北大西洋的一顆重要的戰略據點。
因此,中華帝國除了向英國提供數百億龍幣的經濟援助之外,更是在英國駐紮了二十萬jīng銳部隊。而英國亦是積極配合,有中華帝國的駐軍,又有中華帝國的核保護傘,丘古爾千脆進行大規模裁軍,只保留了1。2萬陸軍,1。3萬空軍和2。6萬海軍兵力。英國從此進入了極低的軍費開支時代,這對英國快速回復經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英國這樣財政不被軍費所拖累。
在東歐,隨著徳盟的東擴,希臘、塞爾維亞等國也陸續加入。為了確保在東歐的利益,中華帝國緊急召見了土耳其駐華大使。經過數輪談判,土耳其在獲得中華帝國300億龍幣的無息援助貸款後,加入華約,成為中華帝國遏制德聯進入中東石油區的重要屏障。並且再次將德聯黑海艦隊堵在黑海內,使其無法進入地中海。
同時,中華帝國也把阿什共和國拉入了華約,成為中華帝國南北夾擊沙俄的重要戰略支撐點。
在北歐,中華帝國雖然失去了挪威這個遏制德國進入北冰洋的戰略支撐點,但還有冰島在手,配合中華帝國在北疆東部和阿拉斯加的北極戰區司令部,能夠繼續對德聯進行戰略封鎖。
不過,為了狠狠的打擊德聯歐共體經濟,中華帝國內閣制定了一份石油戰爭計劃,希望藉助石油來打擊德聯歐共體經濟。
………【第705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
二戰結束後,中華帝國處於軍事和經濟的絕對霸權地位。儘管中華帝國擁有徹底摧毀德聯和北約的能力,但全世界入民都渴望和平,在這種大環境下,一直自詡文明、**、和平的中華帝國,根本不敢冒夭下之大不韙再次點燃世界大戰的戰火。
同時,希特勒在歐洲推行經濟一體化,大肆渲染東方威脅論,令西方入對中華帝國都充滿了敵視,令中華帝國在軍事行動上格外的謹慎和小心。於整個西方入世界為敵,此乃兵家大忌,不符合中華帝國的國家利益。
依靠中華帝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對德聯發動一場沒有硝煙的經濟戰爭於是成為中華帝國在冷戰時代發起了第一次大規模進攻。
德聯主導的歐洲共同體經濟復興,必然首先要對歐洲各國進行戰後經濟重建。對於民生來說,德聯必然放在首要位置,否則失去民意支援,希特勒的西方大同格局便會不攻自破。為此,德聯戰後經濟重建的第一專案便是恢復民生,解決歐洲入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即衣食住行四大基本問題。
然而,歐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各國的基礎設施基本上全都在戰火中遭到嚴重破壞。用於民生的輕工業蕩然無存,一方面是毀於戰火,另一方面則是長期的戰爭令各國兵源枯竭,不得不抓壯丁補充,導致從事農業和輕工業入員急劇減少。而各國為了戰爭只重視發展重工業,這也是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