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三潭印月島的前身是水凡保寧寺,北宋詞家秦觀《送僧歸保寧寺》詩中有句雲:“西湖環岸皆招堤,樓閣晦明如臥披。保寧覆在最佳處,水光四合無端倪。車塵不來馬足斷,時有海月相因依。”

可知島上賞月由來已久。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佈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上開啟四隻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牆外遊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西湖三島中最大之《小瀛洲》湖中有島,島中有湖,亭閣參差,宛如《蓬萊仙島》島及南面三座小石塔,均是古代浚湖時所成。中秋夜在塔內點燈,與月影印成奇景。

斷橋殘雪。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樑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餘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

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斷橋是白堤的東起點,因孤山路到此而斷,故名。《白蛇傳》故事發生於此。舊時橋有臺階,中央有亭,冬日雪霽,玉砌銀鋪,橋似寸斷,又似橋與堤斷,蔚成奇特景觀。

雷鋒夕照。照山是南屏山的支脈,又稱雷峰,海拔48米,二疊石灰岩構成。因昔郡民雷就之所而得名,此峰眾山環繞,是淨慈寺的案山。此山因吳越國王錢弘俶為其妃黃氏所建黃妃塔及西湖民間故事“白蛇傳”相關而盛名天下,是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所在地。此處有史蹟雷峰塔遺址、青雲巖、白雲庵遺址等。

塔因地處吳越國杭城西關外雷峰上,稱西關磚塔,俗稱雷峰塔。舊亦有稱黃妃塔、王妃塔。為磚木結構閣式塔,八面七層。塔系吳越國王錢俶之妃黃氏因奉藏佛螺髻發及佛經而建。籌建於北宋開寶五年(972年)之前,竣工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塔以磚石為芯,外有木構簷廊,重簷飛棟,洞窗豁達。內壁八面鑲嵌《華嚴經》石刻,塔下相傳供奉過16尊金銅羅漢。北宋宣和年間(1119至1125)遭戰亂受損,南宋重修為八面五層。元代,雷峰塔景況猶盛。明嘉靖間(1522至1566)塔木構簷廊毀於兵燹,僅存塔芯,赭色磚塔,頹然蒼老,別具風情。與西湖對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喻為“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清代,塔外廓木廊仍未恢復,依舊為殘存之赭色磚塔。康熙南巡時題額“雷峰西照”雷峰塔知名度之高,與中國民間廣為流傳之神話故事《白蛇傳》密切相關,故事中女主人公白蛇化身白素貞,被法海和尚禁錮塔內。清後期,塔因年九不修,又因迷信者盛傳塔磚能辟邪宜男,盜挖者日增,塔基開始削弱,清末民初期間為保證古塔景觀,當局曾築牆護塔,但挖磚者仍屢禁不絕。民國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時四十分,塔終因塔磚盜挖過多,加以塔址附近汪莊造屋打樁引起之巨大震動而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