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有可能出現糧食緊缺,為什麼出現有可能這個字眼?因為江南受到這一次衝擊的波擊不是很大,這也是唐朝主要糧食基地。

但就是這個有可能,主導了價格因素不穩定。市場經濟存在嚴重的扛杆效應的。遠不是今年十個人收成了二十個人的糧食,那麼糧價就會下跌一半。如果朝廷出面,再加上一些大戶人家的操作,有可能略微下跌那麼一點點,如果推動它下跌,有可能下跌三倍四倍。反過來就更嚴重了。

如果緊缺,那怕十個,人收成九人糧食,也是一個大問題了。剩下那一個人怎麼辦?將他活活餓死?這是不現實的。要麼就平分下去,十個人都吃不飽了。這更加緊張,再有意地推動它,不能說是缺了一成糧食就上漲一成,相反,會上漲數倍,甚至十倍。現在就是這種局面,王畫給了一次楔機。黃河兩岸多處受到水患,才更加助長了暴漲的動力。

現在沒有一成套的資本原理,但不代表著官員不知道,有可能連李顯都知道這個原因。

可是怎麼辦呢?說到底,現在是私人經濟,只要能賣出去,那怕賣五百文每鬥米,朝廷也無可奈何。如果強行下詔,好了,我家沒有糧食了,不賣了,反而有可能引起更大恐慌。或者查沒,既然囤積居奇的,都是有背景的家族,怎麼查?一查麻煩就大了。

可讓大臣鬱悶的是,就是有膽量,也不敢對李顯進諫。去年還看不出來,今年隨著棉花的大豐收,布匹價格還會下降。一旦下降到每匹布五文錢,多少人家會穿上新衣服。而且因為棉襖的出現,冬天北方貧困百姓將會少凍死多少人?這也是功績。

至於對百姓的致富,沒有人會去想,雖然棉花是暴利,可這種暴利都被各個地主佔有了,真正受益的貧困百姓幾乎沒有。而且因為棉花的暴利,各地出現了許多強行吞併田地的案件,讓各個州縣官員頭痛不己。還有許多強買奴隸的現象,總之天下洶洶。可以想像,進入七月後,棉花花正式採摘,各地“失蹤”的人口還會更多。

也不能怪李顯,李顯用意是好的。如果將糧與棉問題解決好,就不管朝廷的收入了吧,可不但解決了百姓穿衣的問題,因為從棉到布也是一個細鞍的過程,需要很多的勞力。那麼婦女可以進入各個棉作坊。為家庭帶來收入。利國利民。

可要說商人逐利而行吧,也不全然,不但是商人加入這場遊戲當中,各地的庶族士族地主,名門望姓,甚至皇親貴戚,同

你說怎麼辦?不能從上往下一起端吧,就是李世民在世,也沒有這麼大的魄力。

當然在米價從四十幾文漲到五十幾文時,不是王畫一個人料到後果,朝中智慧之士也有不少。就象武三思沒有智慧?只是智慧用的地方不對罷了。早就料到這種局面了,因此上奏,李顯也下詔到江南調動糧食進入洛陽,平衡米價。

不過這一波漲價風波與原來區域性地區漲價波不一樣,幾乎在象全國蔓延。從各地反饋來的訊息,江南的米價也在應聲上揚,朝廷這一次前往江南調糧食,未必會有一個滿意的訊息。

還有一個辦法,將洛陽含嘉倉開啟,向市場強行對沖價格。雖然唐朝不象隋朝那樣荒唐,在洛陽儲藏了可供天下人吃幾十年的糧食,但幾百個糧倉裡還是經常藏有幾億斤的備糧唐朝最大的藏糧基地在洛陽,因為有洛水與黃河之便,而長安雖然有渭水,可透過的船隻噸位小得多。其他各地也有一些糧倉,但規模相當這一點與宋朝略有不同。

但這也不是一個。辦法,向市場強行流通,可如何保證將糧食交給真正需要的百姓手上?而不是被一些權勢人家吞併過去?反過來沒有起到作用,還使國家的財產瞬間變為私人的財產。就是有辦法交到需要的百姓手中。如果秋後糧食還是緊張怎麼辦?難道國庫再去買下高價糧儲備?

或者讓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