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不相上下。後來他又隨楊廣延居長安日嚴寺,聲振中原。楊廣即皇帝位後,吉藏即成為隋朝佛教界的首領人物。

雖然楊廣極力想拉攏的智覬最後都沒有“歸順”,但是他的弟子們卻都“歸順”認同了隋王朝。開皇二十年(600年),晉王楊廣被立為太子時,天台僧團智覬的弟子上首智越即遣使灌頂、智璪“奉啟入京稱賀”,並向皇太子楊廣呈謝天台新寺建成,請楊廣賜名。智覬弟子們又編造智覬生前曾指示:“王家造寺,陳齊俱滅,隋方代周,此三國成一是也”。楊廣即賜名“國清寺”,應驗智者大師“三國成一”的預言。山河一統,舉國澄清,生前對隋王朝凜然不附的天台宗智覬,其弟子們這時已完全認同大隋王統。天台僧團在楊廣的大力扶植下,終於最先形成獨立的佛教宗派。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

第二十六章 再起戰亂

楊廣竭力拉攏智覬和吉藏,也與他們的佛教學說適合隋朝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政治需要有關。時南北佛教學風因南北朝長期分裂而各偏執一方,北方僧講究坐禪、修行、造像等宗教實踐,南方僧則偏重教理義學玄談。單重坐禪不講義理難免墮於無知,養成不學無術的啞羊僧;只究義理不講實踐止觀的修行,亦會失去持久的求道心。天台智覬及其師南嶽禪師慧思深鑑時弊,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強調“教觀雙運”、“定慧雙修”,以補求均平。智覬提出了“方便法門”的“三諦圓融”學說,他對佛教經典和其它學說都以方便圓融為名,任意加以解釋,主觀發揮,甚至把道教的丹田、煉氣等說法也納入佛學,並與儒家的人性論相調和,消溶了幾百年的南北偏好,樹立起獨創的不同於印度佛教的天台宗。楊廣“親所聞見,眾鹹瞻仰”,荊楚莫不歸伏”,對智覬獨創的佛教學說楊廣深有體會地說:“智覬融合甚有階差,譬若群流歸乎大海”。統一王朝正需要這樣的學說來建立隋最高神學。

後來楊廣稱帝后在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擴建道場,集中南北各地名僧力圖建立反映時代需要的最高神學,江南名僧因此大批地湧入中原,並在楊廣的政治支援下壓倒北僧。時天台宗以《法華經》為宗經統一南北佛教受到楊廣讚許,三論宗則以“空”為中心統一各派佛學,也符合隋朝的要求。吉藏的影響力雖不及智覬,但二人的學說都符合隋統一後新的歷史條件下融合一切教派以建立最高神學的主旨。楊廣亦不因二人是南朝亡國之餘而心存偏見,而是在政治上大力扶植,在“王途既一,佛法重興”的局面下,三論宗亦與天台宗一同成為中國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

透過對晉王楊廣和天台智者大師的交往及其政治社會、意識形態背景的考察,我們看到,在隋滅陳統一全國的新政治局面下,鞏固統一的事業更加複雜更加艱鉅。楊堅憑藉關隴武力吞併陳朝之後,無視南北社會經四百年分裂後呈現出的巨大差異,一昧推行“關中本位”的高壓政策,導致舊陳全境的全面反叛,使新的統一王朝的穩定受到危害。楊廣臨危受命,在江南盡叛的嚴重情勢下移鎮江都,負責安定江南政局。他及時調整了楊堅鄙夷南人的統治政策,進用江南人士,尊崇六朝文化,特別是對江南佛、道人物的延攬,利用宗教收攬人心,取得了巨大成功,鞏固了國家統一。楊廣對江南佛教首領智覬、吉藏報有耐心的反覆拉攏,表現了這位20多歲的青年王子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他的不懈努力和成功使楊廣不僅有統兵北御突厥,南滅陳朝的卓越武功,又取得安定江南的文治政績,終於在朝臣中“聲名籍甚,冠於諸王”。這為後來父親楊堅廢了大哥楊勇後選擇他做皇位繼承人提供了參照與希望。

開皇十九年(599)楊廣再一次帶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對居住了十年的江南的一點點不捨北上。這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