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裡消失不見。

蘇鶴是這樣回答的。

“回陛下,崇玄署氣象恢弘,臣一時間著迷於道門祖庭的氣勢,迷失了道路,故而在山中久留。”

“多虧一位好心的道長相助,臣才得以從中掙脫開來。”

用的正是迷路這一藉口,而李隆基信沒信就不知道了,不過皇帝倒也確實沒有再追問下去。

……

數日後,崇玄署下道喻佈告天下,裁撤各地道宮,一應原道宮內的道人,盡皆迴歸終南山門。

此道喻一出,天下震動。

無論是佛門各宗,還是武道天下十二大宗的修士們,無一例外地認為這是崇玄署開始收縮力量、尋求自保的訊號。

此事更深層次的含義就是,民間所傳言的葉法善受傷之事,絕非虛假。

皇帝更是率領文武百官,數次登臨終南山門,希望崇玄署能改變主意。

大乾江山十五道,每一道內崇玄署分設的道宮道觀,就是該道百姓賴以安定的絕對基石。

只要道宮還在那裡,就算突厥蠻族穢土重生,契丹蠻族捲土重來,大兵犯境,朝廷都始終能安枕無憂。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蠻族、外敵乃至妖魔,無論如何肆虐暢快,最終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那個雷池,就是崇玄署道宮。

李隆基一次又一次地拜訪終南山,接待他的天師也是一個接著一個,但皇帝的想法終究只能是落空。

崇玄署的每一個重要決定,都是十二天師和三位護國天師共同商議而出,豈會因外人的話輕易動搖。

然而此事影響到的,不僅僅是修行界,更波及到了各州郡的官府和黔首們。

因為大乾開國一百多年來,數代百姓已然習慣了崇玄署的存在,在人們的心裡,普遍認為遇到事找道觀比衙門要靠譜。

畢竟道長們可能還會心存慈悲,哪怕事情與他們不相干,也順手幫你做了,但官府可沒那麼好心。

如今得知道長們居然要走,各地的百姓們都自發聚集起來,哀求崇玄署中人不要離開。

道長們雖然感動,但也只能狠心離開,返回終南山祖庭。

眼見事情愈演愈烈,妖獸、魔道、四方蠻族,以及蟄伏已久的佛門也都在蠢蠢欲動,蘇鶴也不由得狐疑起來。

“就算是為了釣魚,這代價也太大了點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