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皇甫嵩和張飛都不是窮兇極惡之輩,只不過是跟趙興堅持的政治理念不同,所以他們所過之處嚴令士兵毀損農戶的莊稼也在情理之中。也正因為如此,趙興才沒有在自己的部隊捉住皇甫嵩、圍死張飛之後對這二人下死手,如果是換了水衝武都道的司馬懿,趙興並不介意讓其變成一隻“死螞蟻”。
對於各地傳來的糧食豐收增產的訊息,趙興聽了之後真個是樂得合不攏嘴。來到這個時空之中已經十六七年,趙興經常在為糧食的問題而發愁。在他看來,糧食問題才是影響自己勢力向外快速擴張最關鍵的問題,因為糧食連著人口,始終是共生的關係。
如果趙興手裡有足夠多的糧食,他就可以鼓勵自己治下的老百姓多生多樣,人口便會快速增加。反過來,趙興治下的人口快速增加,就會有更多的勞動力來生產糧食,這樣就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在土地面積能夠養活的人口上限尚未到達之前,人口與糧食的關係完全可以形成一種良性迴圈。而透過科學育種、興修水利、大量使用耕牛和農家肥等手段,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固定土地面積內的產糧總量,換句話說就是可以養活更多的人。
這些年來,趙興反覆對前往各地任職的地方官吏灌輸一個理念,那就是一定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把官吏任職區域內最適宜生長和生產的農作物、畜牧養殖以及水產的總量提高起來。
比如上郡一帶(黃土高原)的土質和氣候適合粟米的生長,冀州平原的土質和氣候適合棉麻、黃豆以及小麥的耕種,幽州地區平均氣溫較低,適宜種植高粱,而大陸澤附近更是魚米之鄉,青州北部適合種植大豆和小麥,南部可以種植水稻,徐州則又是一處魚米之鄉。
在趙興的眼裡,只要是土地,就應該種滿糧食,決不能廢棄和荒蕪;只要是池塘湖泊,就應該放養魚苗,決不能變成無人問津的水窪;只要是草地丘陵,就應該放養牛羊,決不能成為灌木和荒草叢生之地;只要是海岸線,就應該鼓勵漁民出海捕撈,決不能浪費了大海對人類提供食物的恩賜。
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在生產力極端落後的漢代,有糧食的人便可以得人心。趙興成為漢末最大的產業資本家似乎有些遙遠,但成為漢末最大的種糧戶卻是指日可待。
第231卷 第1846節:敢冒不韙只為己 (7)
趙興在給各地送來的報喜官文上是這樣批覆的:“凡糧食增產之地主要負責官吏,皆記大功勞一件!各地官庫今年收購糧食之價格,提高一成,以示對種糧農戶之嘉許鼓勵!”
趙興的這道批覆一落筆,便有《晉報》和《商報》進行原文轉載,一時之間,各地種糧農戶心情大定,歡呼雀躍。
這個事情過去沒有多久,果然如當初李儒所言,一些已經完全脫離了農業生產,專門居住於城市之中進行手工業製造的商戶和工匠們心裡開始犯愁了。雖然到現在官倉所售的糧食價格不曾提價,從北方輸送過來的牛羊肉也沒有提價,可大家都覺得心裡沒底,擔心萬一哪天官府翻臉,將糧食的價格提了起來。
於是有一些手中資金充裕的商戶開始分批購買糧食囤積起來,就如同當年雪花鹽上市之初一般,希望能夠有個過渡緩衝的時間。
因為部分商戶開始囤積糧食,這就造成了部分非產糧區的官庫糧食供應緊張,結果民間糧食買賣的價格便開始上漲。各地負責監察物價的官吏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臥虎城,第二日,幾大報紙關於專訪平西王對當前糧價的看法的文章被刊發。
在這篇專訪之中,趙興說道:“《管子·輕重乙》有語:“故五穀粟米者,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布者,民之通貨也。如今黃河兩岸粟米豆粱喜獲豐收,官府儲備充足,老百姓大可不必為買不到糧食而緊張。我在這裡向所有人承諾,官府售賣的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