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放在最前頭,因此這會兒聽到杜士儀仍然以自己居前,他不禁朝杜士儀看了一眼。不等李林甫開口,他就淡淡地說道:“杜君禮久在邊陲,聞聽做詩也是殺氣凌厲。我記得你所用掌書記王少伯,亦是開元十五年進士,人稱一時才俊,何妨令他先口占一首,拋磚引玉?”
今日杜士儀確實帶了王昌齡來。因各大節鎮多是節度判官前來,杜士儀親至,要多帶一個王昌齡,自然無人置喙。可今日能夠上勤政務本樓的,固然有六品以下,可那都是拾遺補闕以及御史之類的近臣,王昌齡一個節度掌書記在朔方興許位高權重,但在京師著實不算什麼。而且,他放眼看去找不到李白以及其他熟悉的人,乾脆就一個人坐在那喝悶酒,須臾已經酒意上湧。故而裴耀卿提到他名字的時候,他竟然還沒反應過來。
等到背後一個小內侍低聲提醒了一句,他這才恍然回神。見一雙雙眼睛都注視在了自己身上,換成別人恐怕得驚惶一陣子,可他素來天不怕地不怕,這會兒在眾目睽睽之下起身,見不遠處的李隆基也看向了自己,他凝神細聽了一陣子樓上樂曲樓下歌,突然高聲吟道:“胡部笙歌西殿頭,梨園弟子和涼州。新聲一段高樓月,聖主千秋樂未休。”
“少伯的七絕,獨步一時,我不能及也!”杜士儀第一個做了評判,聽到四座一片叫好聲,而李隆基顯然也滿意非常,他方才氣定神閒地說道:“我剛剛觀下頭樂舞,佔得半闕詩,斗膽獻給陛下,以饗此千秋佳節。”
歷來應制詩都是每個文人必備的本領,即便如今李林甫和牛仙客當權,也密尋文采斐然者,每逢飲宴便先做好詩備著,身後更常常有詩賦嫻熟的從者跟著。故而,除非是被人擠兌或是給個苛刻的題目,他們也少有露出窘態。如今見杜士儀竟是聲稱只做得出半首,牛仙客倒無所謂,李林甫見竟是成全了王昌齡,頓時心中大為惱怒。
他費盡心思請人做了一首千秋節獻千秋鏡辭,只希望能夠蓋下那些自詡文采斐然者的氣焰,誰知道王昌齡隨口占了一首對仗工整的七絕不算,杜士儀立刻調轉話題,把這等奉聖應制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格調都給改了。半首?杜士儀號稱杜三頭,他竟是想得出來!
李隆基卻被激起了興趣,立刻說道:“君禮且吟來!”
“御氣雲樓敞,含風彩仗高。仙人張內樂,王母獻宮桃。羅襪紅蕖豔,金羈白雪毛。舞階銜壽酒,走索背秋毫。”
區區八句,道盡今天千秋節的勝景,毫不遜色於王昌齡適才七絕,聽上去彷彿已經完整了,而杜士儀竟說這是未完的半首詩,一時四座竊竊私語不斷。幼年便被視作為神童的裴耀卿更是納悶地問道:“君禮這八句大見功底,若說是全詩也無可厚非,可既然說沒完,還竟然續不下去了?”
續是能續下去,可且不提前面還有半首,後面更有四句,若是接上,那就不是慶賀千秋節,而是詛咒天子了。因此,杜士儀微微一笑,繼而便苦笑道:“看來我是江郎才盡了,也或許是因為陛下這千秋聖壽佳節,區區一首詩道不盡這普天同慶的景象,因而故意教臣無法接上下半截。還請陛下恕罪。”
別人最怕人說自己江郎才盡,杜士儀卻毫不在乎地自嘲,隨即又不動聲色地捧了天子一番,這時候,有人讚歎有人不屑,可不論如何,李隆基卻是極其得意。仙人張樂,王母獻桃,區區幾句詩,他這個天子的地位權威彰顯無遺。更何況他今日心情很好,杜士儀早已明言只得半首詩,他也就不為己甚,故作沒好氣地擺了擺手說道:“也罷,今日便放過你,諸卿若有好詩賦,不妨立時吟來!”
這樣一展所才的機會,文官們自是求之不得,武將們也不會甘於落後,不論是在家裡已經讓人做好的,還是立時三刻絞盡腦汁現場做,每個人都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可對於連漢語都說得不大流利的吐迷突三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