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李績。那麼滅國之功無比卓越,封賞起來都是麻煩事。功高震主的程度勢必更高,處理起來更為麻煩,反正有自家兒子參與其中。那麼順勢將功勞往自家兒子身上多攤點,事情不就順利解決了?

這是君臣之間的默契,符合李世民和李績共同的訴求。所以在第一時間便在朝堂上突出了。

李治前往定襄的目的順理成章變成了指揮和督師,一個十三歲的娃娃指揮作戰?這話顯然沒幾個人相信,但所有人都不約而同閉嘴了,皇帝誇讚自家兒子,說個不字豈非給自己找不痛快?

何況晉王殿下親自前往定襄是不爭的事實,那裡靠近前線,這也算是以身犯險,所以當得起這份功勞。只有少數對內情知之甚詳的人心裡清楚,晉王殿下這份功勞當真算得上實至名歸,以身犯險那是絕對不爭的事實。如今得到這些榮耀,哪怕是有所誇大,也是他應該得到的。

朝廷袞袞諸公自然是明白人,他們默許的事情,旁人有豈能反對?所以只是在一瞬間,晉王殿下的風頭瞬間蓋過了前些日子英武不凡的吳王殿下。

所有的朝臣不約而同有種感覺,他們一直輕視了晉王殿下,或者說壓根就沒注意過。十三歲的晉王李治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大家面前,而且是以這樣一種驚天動地的別緻方式,可謂是印象深刻啊!

以前他們只知道晉王殿下溫文爾雅,很有禮貌和修養,是皇帝陛下最疼愛的小兒子。現在李治身上又增添了兩個新標籤,英武膽略和才能不凡。

敢於以身涉險,親臨前線沒有膽略行嗎?能夠以河東道黜陟使的身份行使職責,和李績一道將邊疆兵禍化解,這不是能耐嗎?

突然之間,晉王殿下好像成了最有才能的皇子,英武這個本來只屬於李恪的標籤也落在了李治身上。

晉王殿下,文武雙全!

突然之間,很多人腦海裡都有了這樣一個印象。連李二陛下都連續說了好幾次,雉奴不錯,回來後定要論功行賞云云。

這些話,李承乾和李泰都聽的清清楚楚,心裡的滋味也不大好受。

最近幾個月他們倆的風頭全被搶了,先是李恪,現在則是李治,原本誰也沒有把這個幼弟放在心上的。

但是現在,這個問題似乎不能忽視了。

李治已經十三歲,成長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他也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父皇鍾愛,又立下了大功。

要知道,這年代立儲原則除了嫡長之外,還有立賢一說。何謂賢能?旁人稱讚幾句不算,功勞最為實實在在。

所以李治的威脅突然之間大了很多,對於李承乾而言,又多了個人來推東宮的牆。對於李泰而言,身後又多了一隻黃雀。

在皇位和權力面前,手足親情算得了什麼?此刻兩位兄長心中除了忌憚之外,再無別的。

當然了,他們隨後也想到一個人。

雖然朝堂上沒怎麼提及,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晉王府長史謝逸。無論李治取得了多大的功勞,他只不過才十三歲而已,能有多少謀略和能耐,若身後沒有人幫他出謀劃策,幫他辦事可能嗎?

顯而易見,如果非要說晉王的功勞有多大,最應該感謝的人應該是長史謝逸。

某種程度上,是謝逸一手造就了晉王殿下今時今日的功勞與地位,李世民明白,朝堂袞袞諸公明白。

李承乾和李泰也明白。而且是心中憤憤,沒能將這個大仇人怎麼樣,結果是舊恨未了又添新仇。

眼看著謝逸一步步將李治推到今天的地步,只能銀牙咬碎,而且他們有種不好的預感。只要有謝逸在,李治往後的成就不可估量,威脅也不可估量。

……

朝會結束了,李世民回了承慶殿,宰輔大臣們也 跟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