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興之所致為之,以自娛娛人。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入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王國維戲曲論集》第105頁。這是無目的創作的一個好例。這個問題,別林斯基也曾屢次談到。他指出:“詩歌在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本身就是目的;因此,詩的形象對於詩人不是什麼外在的、或者第二義的東西,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別林斯基選集》第二卷第96頁。在談到果戈理的幽默時他說得更具體:“這幽默是平靜的,也許這樣就更容易達到目的。我得順便指出,這裡便是這一類作品的真正的道德性所在。作者在這裡不插入任何箴言,任何教訓;他只是像實際那樣描寫事物,它們究竟怎樣,他管不著,他不抱任何目的地去描寫他們,只為了享受描寫時的愉快。繼《智慧的痛苦》之後,我不知道有任何一部用俄文寫成的作品,能像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說那樣具有純潔的道德性,對世道人心發生強烈而有益的影響。啊,在這樣的道德性前面,我是隨時準備屈膝下跪的!……作品中的道德性,應該表現在作者對於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目的毫無奢求這一點上面。事實比空談更為響亮,忠實地描寫精神的醜惡,比一切攻擊它的話要有力得多。然而,不要忘記:這樣的描寫,只有當它是無目的的時候,被創造出來的時候,才是忠實的。”《別林斯基選集》第二卷第195—196頁。對於這個問題,郭沫若也寫過一段很好的意見:“詩人寫出一篇詩,音樂家譜出一支曲子,畫家繪成一幅畫,都是他們情感的自然流露;如一陣春風吹過池面所生的微波,應該說沒有所謂目的。”《文藝論集》第87—88頁。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5 自由與目的(2)

情感活動的這種非目的性,在對兒童進行識記實驗中也得到了有力的證明。蘇聯心理學家曾經用歸類方法作為識記圖片的手段對兒童進行識記實驗。實驗結果表明,這樣做會給被試者造成極大困難。“因為作為認識活動的歸類方法本身就需要他們的緊張的智力積極性,特意的內心努力。因此,歸類方法完全吸引了被試者的注意,排斥和抑制了記憶任務。如果在被試者把圖片分放到各類中時提醒他們必須進行識記,通常就會使他們在一些時間內停止分放圖片,又重新反覆地審檢視片而力求分別識記住各張圖片。被試者在整個實驗時間內的活動分成了兩部分,他們交替地執行著認識任務和記憶任務。當他們對圖片進行歸類時,就忘記了進行識記,當他們經實驗者提醒後努力進行識記時,又停止進行歸類。”《不隨意識記》科學出版社1965年版第240頁。因而識記效果很差。如果讓被試者把圖片歸類作為遊戲來進行,不向他們提出識記任務,這樣,對圖片識記的效果卻優於提出識記任務。《不隨意識記》科學出版社1965年版第240頁。因為遊戲本身是感情活動,在遊戲中被試者可以從作為識記圖片手段的歸類認識活動中解放出來而進入無拘無束的自由境界,充分體味和享受活動本身的內涵趣味,所以識記效果較好。但特定任務則使被試者處於緊張狀態,不可能對圖片採取遊戲態度,而只能採取認識態度,即有意識地進行以完成這一任務為目的的認知活動,於是遊戲乃由目的變為手段,而遊戲本身也隨之成為一種“苦役”,識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