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之,驚退,向吠不已”。傳“獨醒畫虎嘗燈下伏地作虎跳躍狀,取影圖之如活虎雲”。《廖燕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93頁。

相傳趙子昂畫馬,也是“閉門伏地,對於馬之動作,如長鳴,如蹴蹄,如賓士,如滾臥於郊原,作種種狀態。戚原畫狗,客訪之,聞室中犬聲甚沸,有類數十狗若爭骨者,若眾雄逐雌者,又若孤村野店,陡見生客,吠聲從水中出者,及闢戶,則原據幾畫狗正酣,口中狺狺聲猶未盡也”。《畫論叢刊》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年版下冊第723頁。

心理學家認為這是精神專注時所起的幻境:“例如有人忽念及狐而全力專注之,遂自如感狐,再起狐之態貌聲音等而擬之,而既於心內有如是之專制再想(即集中精神進行想象活動——引者注,下同),遂示運動於外部而不之覺,所謂無識筋動(即無意識運動)是也,夫一方專注心力而他方無意識,自然之理,在此時意志全失其力,是更不知前後之事情,而入無意之境遇,獨於或一點者,其影像非常判明,現顯於感覺上,是所謂幻境。”蔡元培譯:《妖怪學講義》1913年版第180頁。

清山水畫家布顏圖描寫物我兩忘的境界最好:“吾之作畫也,窗也,幾也,香也,茗也,筆也,墨也,手也,指也,種種於前,皆物象也。迨至凝神構想,則心存六合之表,即忘象焉,眾物不復見矣。迨至舒腕揮毫,神遊太始之初,即忘形焉,手指不復見矣。形既忘矣,則山川與我交相忘矣。山即我也,我即山也。惝乎恍乎,則入窅杳(窅杳,深遠也——引者注)之門矣。無物無我不障不礙,熙熙點點,而宇泰定焉,天光發焉,喜悅生焉,乃極樂處也。”轉引自王星拱:《科學概論》第248—249頁。這與石濤所說“山川脫胎於予,予脫胎于山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意思完全一樣。拜倫也有過這樣的詩句:“難道群山、波濤和諸天不是我的一部分,不是我心靈的一部分,正如我是它們的一部分嗎?”轉引自《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253頁。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5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3)

豐子愷說畫家描寫暴風必須“自己移入暴風中,變為暴風,而與暴風共動”,和暴風一同馳驅,“欲寫樹木,非親感伸枝附葉之勢不可。”古人所謂“身如枯枝,迎風蕭聊”正是此意。他還舉例說,“三隻蘋果陳設在眼前,作畫的人須能見其為三個有生命的人,相向相依,在那裡聚首談笑,演成一幕劇景。然後能寫出渾然統一的藝術品來,若不如此,而一味忠於區域性的模寫,雖周詳如照相,畢肖畢似真物,也毫無藝術的意味,僅為一幅博物標本而已。一把茶壺與二三隻茶杯,在作畫者看來,猶似一個母親與環繞膝前的二三個孩子,演成家庭融洽的一幕。展開的書猶似仰臥的人,墨水瓶猶似趺坐的老僧,花瓶猶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一切器物,在作畫者看來是有生命有性格的活動。故西人稱靜物曰still life。”《繪畫與文學》第24頁。

國畫家賀天健談他物我兩忘的體驗說,有一次他看奇峰,“天高高在上像著穹窿的樣子四面復罩下來,平原上只有青青的草,一望無際。我臥在地上看,這時也忘記了我,只覺得我要畫它還是它要畫我,我又難以分解了。”《學畫山水過程自述》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版第87—88頁。

創作中這種物我渾一的變態心理的體驗,西方作家談得也很多。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舉過不少例子。在這一點上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

法國作家喬治·桑說:“我有時逃開自我,儼然變成一棵植物,我覺得自己是草,是飛鳥,是樹頂,是雲,是流水,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條水平線,覺得自己是這樣顏色或是那種形體,瞬息萬變,去來無礙。我時而走,時而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