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下來的百姓送到城樓上去。

很多城裡百姓都逃到城樓上避難了,城牆上密密麻麻都是人。他們的船靠在了上城樓的階梯處,用踏板將他們送上了城樓。

這些百姓感激地對楊仙茅又是拱手又是作揖的,而這些人滿以為只要登上了城樓,就到達安全的彼岸。可是當他們上了城樓之後才發現,彼岸距離他們根本遙不可及,因為從城牆往外看,只有滔滔的洪水,一眼望不到頭。城外所有的樹木房屋全部都淹沒在了水中。而城牆外的洪水水面,距離城樓頂也就一丈多高了。——城外的洪水水位遠遠超過城裡。

這也難怪,因為京城裡的水基本上都是從北城城門洞灌進來的,後來北城的城門洞被城門官帶著敢死隊拼死堵上之後,現在的水就相對小的多,所以水面相對也就低了很多,而城外則成了汪洋大海。

楊仙茅把這一船人送上城樓,他並沒有讓乾孃唐氏、劉冬雁和妻子白芷郡主上城樓。因為城樓上人很亂很雜,而且很明顯,許多人逃上城樓的時候並沒有帶吃的。

這洪水不可能在一兩天之內就退走,那時候將會出現更可怕的饑荒局面。因此她們還是跟他一起呆在船上相對來說會更安全些。

楊仙茅為此專門在船上修了一個獨立的木房子,這房子異常的堅固。他們的生活設施都可以透過這個木房子下的通道進入船艙,也就是船的底部。他們的食物乾淨的飲水,包括藥材都放在船艙底部。

楊仙茅沒有再指定這艘船趕去救人,因為現在城裡頭絕大部分的房屋都沒有被淹。雖然這艘船做了加固處理,但如果船的底部撞到假山圍牆之類的東西,把船艙撞爛了的話,這艘船就會沉沒。

這可是他保命的東西,必須要先保證自己的平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再去救助別人。

這艘船上還有一艘小船,作為救生艇,能乘坐七八個人。楊仙茅讓兩個會划船的僕從專門划著小木船去各個房頂救人,而他的大船則停靠在距離皇城不遠的一條主街上。

這條主街非常寬闊,直接通往皇宮城門樓。相當於一條主航道。街道兩邊的房舍距離他們都比較遠,大船停在這樣的區域相對比較安全。而且距離皇城也不算遠,既保持在皇城的警戒線之外。又與皇城遙遙相望,如果遇到什麼危險,還可以利用皇城裡面的吳王、潤王的關係獲得皇宮御林軍的幫助。

救援持續了一整天,楊仙茅的大船和小船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大半獲救的百姓都是坐著他的船被救上了城樓的。

被救上城樓的這些民眾相互詢問,才得知救他們的這艘船的主人,就是那位娶了郡主的年輕人楊仙茅,楊仙茅的名氣在這一刻得到了進一步的擴散。

當然,這只是一個副產品,楊仙茅做這些不是為了名氣,而是實在在的救人,名氣是隨之而生。

花無香一家人以及費舒雲和她爹費神醫,在發現洪水之後,他們的反應不像王爺那樣猶猶豫豫,而是迅速帶著最緊要的東西逃到了城樓之上。所以當楊仙茅駕著大船去他們住處準備接應他們時,才發現他們不在,已經上了城樓了。

該救的人都救完了,楊仙茅這才鬆了口氣。他站在船的甲板上,望著被洪水整個淹沒的東京汴梁城,心頭著實十分沉重。

朝廷裡也並不是都是些飯桶,不少大臣想出瞭解救的辦法,那就是把城裡的水全都倒到城外。城裡有十萬御林軍,勞力是足夠的,不過這十萬御林軍,其中大部分是在皇城裡面駐守。宮城有一道高高的圍牆,將御林軍和皇帝真正的家皇城隔開。

皇帝發現洪水襲城之後,迅速下旨,讓防守皇城的十萬御林軍的兩萬人,使用臨時從皇城內房舍拆下的木板修建的小船和木筏,帶了無數水桶、扁擔,出了皇城,登上了外城城樓,然後開始將城裡的洪水挑上城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