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再傾倒在城外去。
北門城門官因為採取了得當的措施,將進水的北城門成功堵住,同時,這場洪水來得太過突然,也是情有可原。因此,皇帝下旨讓其戴罪立功,城門官當即感激涕零,帶著守城的數千人馬,使用各種能盛水的工具,參與了排澇。
但是,京城太大了,裡面住了上百萬人,這區區兩萬多人,如何能把城裡已經漫到房簷的洪水排澇到城外呢,顯然是不現實的,他們倒出去的水,還比不上老天爺透過暴雨傾注到城裡的水多,所以水位沒有下降。要想排澇,必須投入更多勞力才行。
領導完成這項艱鉅任務的人,竟然是三十年後的大奸臣蔡京。
蔡京剛剛當上開封的推官,工作十分勤勉。在洪水衝進城裡的時候,他並沒有著急著自己逃命。因為他及時發現了洪水進城,立刻組織衙門的所有衙役、民壯,調動所有能呼叫的人馬,立刻將開封府重要的檔案資料裝箱之後全部轉移到了高處,使得開封府重要的資料得以儲存。這一點得到了開封府尹的高度誇讚。
這還不算,蔡京組織能力很強,在看見御林軍和守城官兵開始排澇但成效不明顯之後,他馬上組織一班水性很好的衙役和民壯,許以重金獎賞,讓他們潛水到被洪水淹沒的民宅之中尋找水桶。
找上來很多水桶之後,蔡京主持衙役,讓衙役組織民眾,在城樓的樓梯上排成人牆,用挨個傳遞的方法來運水。這種方法在水桶有限的情況下,比個人挑水速度快而且省力。
民眾都是為了自己能早日返回家園,所以很快便被調動起來參與其中。這種類似於傳送鏈的運水方式,在各個城門樓的臺階上都組織了起來,最後,御林軍也學著蔡京的方法,使用起了人力傳遞水桶。
而蔡京組織的打撈水桶的水兵,也源源不斷的將水桶從洪水之下被淹沒的民宅之中找到,送到城樓之上。這使得運水的大軍迅速增多,運水的能力迅速增強,水位的消退也明顯加快了。
蔡京還寫了一道奏摺,想辦法投遞到了皇城之中,遞給官家。請求官家將皇城裡的糧食,運出一部分,給城牆上的百姓使用,不然百姓沒有糧食之後,容易導致民變。
可這道奏摺卻被審查奏摺的官員扣下來了,因為皇城的東西是皇帝的,怎麼可能把皇帝的東西分給百姓?而且皇城的糧食本來數量就不多。誰知道這洪水要等什麼時候才能消退,總不可能讓皇帝、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到時候沒東西吃。這明顯違反了規矩,所以奏摺沒有能夠送到宋神宗的手中。
第804章 災後
宋神宗還是非常關心這場洪水,一直想著該怎麼辦。他每天都要登上皇城的房頂親自觀察水情,並聽手下官員彙報防汛排水的情況。官員告訴他,現在城樓上的百姓都組織起來了,形成人牆,用人手傳遞的辦法將木桶裝水往外倒。這種方法比人肩挑手抬要快捷得多,所以水位也開始明顯下降。
宋神宗聽了之後很是讚賞,便問是誰想出來的。有人回答是蔡京,而這時吳王就在宋神宗身邊,吳王為了給自己女婿貼金,於是又加了一句,解釋說這個蔡京是女婿楊仙茅發現的人才,多次保薦之後,吳王才安排他現在這個職位試試看他的能力。沒想到在這次洪水中展現出瞭如此強的組織能力,組織了無數的百姓參與排澇,可謂立下汗馬功勞。
宋神宗得知後很是讚賞,下令任命蔡京為開封府判官,向上提了一級,並勉勵他再接再厲,爭取再立新功,將來等大水退了,一定會論功行賞。
蔡京得到提拔和皇帝的勉勵之後,非常的高興,更加賣力,沒日沒夜的在城樓上主持民眾運水。
同時,他還等待著皇帝能將皇宮中的糧食運出來送上城樓賑濟飢餓的百姓。
可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