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年(公元399年),法顯抱著求知的強烈願望和雖死無憾的決心,與同學慧景、道正、慧應、慧克等十一人結伴同行,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一個月後,到達西秦乞伏乾歸所據苑川郡西城(今甘肅榆中一帶),再經現在的蘭州到南涼禿髮辱擅的國都樂都,然後西北行,由扁都口過祁連山,到達河西的張掖,受到北涼張掖公沮渠蒙遜的熱情接待,後至敦煌。由此西行向鄯善進發,途經「沙河」。沙河又稱流沙。據《法顯傳》記載:「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yù求度處,則莫知所以,惟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法顯等人在沙河中行走十七天,西渡流沙一干五百餘里,才到達鄯善。在這裡停留一個月,向西北行至焉耆,再斜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在渺渺沙海中行走三十餘rì,到達絲綢之路南道的咽喉要道、大乘佛教的盛地于闐。
法顯在於闐停留了三個月,參觀了當地一年一度的行像儀式,遂繼續西行,到達子合國(今xīn jiāng葉城)。他在此住了十五天,南行進入蔥嶺中的幹麾國(今葉城西南奇靈卡地)。在於麾「安居」畢,又南行二十五rì到達竭叉國,因等待「般遮越師」大會,停留時間較長。次年才從竭叉國南行前往北天竺,越蔥嶺到陀歷,渡印度河,到達北印度的烏萇國,然後到鍵陀衛國(亦作鍵陀羅國,今巴基斯坦北部)。他在這裡看了著名的佛缽,記敘了有關佛塔和佛缽的故事。接著,法顯又到竭國醯羅城(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參看佛影、佛齒、佛頂骨。然後經跋那國(今巴基斯坦西北的哈拉姆)、毗茶國等地進入中印度,到達摩頭羅(今印度新德里東南的馬土臘)。
法顯經過長途跋涉,歷盡千難萬險,終於到達目的地,不由百感交集,感慨萬千。他遍遊了佛跡名勝,並以笈多王朝首都摩揭陀國的巴連弗邑為中心,往返參訪附近各處的佛跡。在巴連弗邑,他用三年時間學習梵文,記錄律藏。接著又沿恆河東下到佔波國(今印度巴加爾普爾),然後南下到多摩梨帝國(今恆河支流胡裡河西岸的泰姆魯),在此寫經畫像,住了兩年時間。
公元410年冬,法顯獨自一人從海路踏上歸途,航海十四晝夜,到達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繼續尋求經律。途中還到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
公元411年,法顯乘商船東歸。下海兩rì便遇大風,船隻在暴風與海浪中迷航,七十多rì後水斷糧絕,僅以海水為食。安帝義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間,漂到了青州長廣郡牢山(今山東青島東北嶗山)登陸。法顯本yù前往長安,因得知寶雲等受到長安僧界的排斥而赴建康(今南京),到了建康道場寺。
法顯自東晉隆安三年從長安出發,義熙八年由山東登陸迴歸,前後經歷十四年,行程四萬餘里,是我國曆史上透過絲綢之路到達中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到達印度巡禮佛跡、求取經律而歸的名僧。他在建康翻譯《摩河僧祗眾律》、《大般泥洹經》等佛經、戒律達百萬餘字,填補了譯經事業中缺少戒律的空白,為翻譯佛教經典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還把遊歷天竺及所到三十餘國的見聞寫成《法顯傳》(即《佛國記》,國外有英、法、rì文譯本),為研究當時西域和東南亞各國的歷史、地理和絲綢之路情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法顯在建康住了約五年時間,然後到荊州(今湖北江陵),86歲時死於辛寺。作為古代的名僧和旅行家,法顯的歷史功績和開拓jīng神是可貴的。
——轉自《大話西遊絲路情》
………【5、竺法護】………
一 西求法譯經 稱敦煌菩薩
竺法護,原名竺曇摩羅剎,意譯竺法護。他的祖先是西域月支國人,所以姓支。世世代代僑居敦煌郡(今甘肅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