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悲慼之色,說:“外道入侵之際,在特使引兵趕到之前,已經有六位大師先後殉難了,其廟宇正在疏勒到大昭寺沿途,也都成了回紇人的據點巢穴,若不是特使領兵收回,這留作廟宇也都不保了。”
鄭渭、李臏聽說嘆息不已,張邁哼了一聲,說:“大家放心,這個仇我們遲早會報!”
眾僧齊呼口號:“善哉!善哉!”
法如又道:“除了咱們唐民自家人,尚有五部首領在外,求見特使。這些也都是好朋友。”
原來自張邁大破回紇軍的訊息傳出後,附近一些平時和疏勒佛民交好的部族紛紛趕來投靠,這些都是不得志的部族,有信佛教的,有信祆教的,有信明教的,有信印度教的,也有沒明確宗教歸屬的,種族方面有白有黃,人口約有一萬多人,也都是住在荒僻地區。
提起這件事來,法如道:“特使,之前你在戰場下令:非我族類、不降者殺!這道軍令叫我們大是解氣,但我們的這些兄弟部族聽了,心中卻不免有些內怕,此令煞氣太重,能否稍微改一改?”
鄭渭聽法如如此懇請,心中微微驚詫,他本來想唐軍是過江龍,疏勒群僧乃是地頭蛇,但現在聽法如言語中流露出來的意思,張邁這一次勝仗已在疏勒唐民與親唐部族中建立了威信,他臨時發出的號令,法如竟然亦無法撼動,便知疏勒地區的局勢已經產生了一種微妙的變化。
張邁這時笑了笑,說:“那是戰場上的號令,只是針對燒殺搶掠的惡賊,與兄弟部族沒什麼關係。蒼天以下,凡是和咱們友好相親的,就都是朋友,都是兄弟,凡是願意遵守我大唐律令的,就都是一家人,都會得到我們的保護,而不管他原本是什麼部族,信什麼宗教這是咱們大唐的國策啊。我記得太宗皇帝曾經說:在我看來,胡人漢人都是我的子民,我一樣這麼愛護他們,所以他們也才這麼擁戴我……”
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話,是在教科書上也有記載的名言,張邁記不得原話了,鄭渭道:“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不錯……愛之如一……”同樣的一句話,用文言文原文說出來,味道就是不一樣啊,“我大唐的胸襟氣魄,包容四海,並非一味的殺戮,兵者乃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我們所以發動戰爭是為了保護和平,保護家國,保護一統,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若是為殺戮而殺戮,那我們就都變成野蠻人了。”
眾僧聽了,無不感嘆欽服,都道:“善哉!我大唐的胸襟氣魄,應該如此!”
李臏在一邊,卻想以唐太宗這樣的偉大人物,或許“愛之如一”其實是一種懷柔的手段,讓邊疆種族“皆依朕如父母”,才是目的啊,對張邁的言語另有一番解讀。
鄭渭卻連連點頭,他雖然也是一個很現實的人,但想如果真能實現世界大同這個終極目的的話,那麼“愛之如一”又將變成一種真正的偉大情懷,而不只是手段了。“太宗皇帝如此,張龍驤心中亦必有這等胸襟。”
張邁又道:“至於我們接見兄弟部族,另有一套禮節,不可草率。”對鄭渭道:“回頭你安排一下。”鄭渭領命後,張邁又說:“到時候可得借大昭寺的佛門寶地一用了。”
法如欣然道:“特使要用地用人用糧,儘管調遣,不用客氣。我們是方外之人,這些世俗之事本來不想過多涉足,只是身在胡疆蠻野,有些事情若不包攬,只怕我佛子弟會更遭虐待,如今朝廷既已派了欽差來接掌此間庶務,一切內外事務,自然都聽特使安排。”
鄭渭李臏本來有些擔心這些高僧手握本土大權,不肯輕放,聽了法如這麼說心中都放了心。但兩人都是七竅玲瓏的人物,一轉眼,卻見九個首座中有五個眉頭暗暗蹙,記起剛才介紹的時候,這幾人都是執掌人事、財政等大權的實權派人物,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