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際上,最早提出路徑依賴的是W�Brain Arthur,他對技術演變過程的自我強化機制進行了研究,指出新技術的採用大多數是具有報酬遞增性質的。
首先發展的技術可以憑藉其領先優勢,實現規模經濟,降低單位成本,誘使同行採用相同的技術,從而產生協同效應,技術在行業中的流行會促使人們相信它會進一步流行,這樣就實現了自我強化機制的良性迴圈,從而戰勝競爭對手。
如果新技術由於某種原因進入市場太晚,就不會獲得足夠的追隨者,沒有足夠的追隨者,就不能收回技術開發成本,從而不能進一步開發新技術,由此陷入惡性迴圈,進入鎖定狀態。
諾思將技術演變中的自我強化機制引入到制度變遷理論中來,他認為制度變遷中同樣存在自我強化機制。
一次或偶然的機會將導致一種解決方法,而一旦這種方法流行起來,就會導致這種方法進入一定的軌跡。
在自我強化機制作用下,報酬遞增普遍發生,經濟、政治制度變遷會沿著初始選擇的正確路徑,進入環環相扣、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良性迴圈中,“不斷最佳化”就是制度變遷的正確路徑。
而如果選擇了錯誤的路徑,就可能下滑到無效率的深淵而不能自拔,這就是另一條路徑——鎖定狀態。
可怕的沉沒成本
當一項已經發生的投入,無論如何也無法收回時,這種投入就變成了“沉沒成本〃。
舉個例子來說,你花了10塊錢買了一張今晚的電影票,準備晚上去電影院看電影,不想臨出門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
這時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執意要去看這場電影,你不僅要來回打車,增加額外的支出,而且還可能面臨著被大雨淋透、發燒感冒的風險。
還有一個更為經典的例子。
有一個老人特別喜歡收集各種古董,一旦碰到心愛的古董,無論花多少錢都要想方設法地買下來。
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場上發現了一件嚮往已久的古代瓷瓶,花了很高的價錢把它買了下來。
他把這個寶貝綁在腳踏車後座上,興高采烈地騎車回家。誰知由於瓷瓶綁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噹〃一聲從腳踏車後座上滑落下來,摔得粉碎。
大家猜猜,這位老人是什麼反應?
這位老人聽到清脆的響聲後居然連頭也沒回。這時,路邊有位熱心人對他大聲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頭也沒回地說:“摔碎了嗎?聽聲音一定是摔得粉碎,無可挽回了!〃不一會兒,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9路 徑 依 賴(3)
如果換成一般人肯定會從腳踏車上跳下來,對著已經化為碎片的瓷瓶捶胸頓足、扼腕痛惜,有的可能會經過好長時間才得以恢復精神。
每一次選擇之後,我們總是要付出行動,而每一次行動我們總是要投入,不管投入的是人力、物力、財力還是時間。在做出下一個選擇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考慮到這些前期的投入,不管它還能不能收回,是否真的還有價值。
最終,前期的投入就像萬能膠一樣,把我們粘在原來的道路上,無法做出新的選擇,而且投入越大,把我們粘得越緊。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沉沒成本〃是路徑依賴現象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習慣——纏在你身上的鐵鏈
習慣透過一再的重複,由細線變成粗線,再變成繩索;再經過強化重複的動作,繩索又變成鏈子;最後,定型成了不可遷移的習慣與個性。
人類時時刻刻都在無意識中培養習慣,這是人的天性。因此,我們仔細想一想,我們平時正在培養哪種習慣?因為我們都受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都要臣服於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