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就提高了德行(10),對樊遲說:先去從事,然後獲得,就提高了德行()。德行要時刻修煉(德之不修……是吾憂也),終生保持,否則就可能招致羞辱(不恆其德,或承之羞)。不要做損害德行的事,比如老好人的“鄉愿”(),棄權實際上是助長惡行,抑制善行;小人的“道聽途說”(),是無知而信。要珍惜德,不要亂施捨,不要“以德報怨”,否則何以報德呢,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後來的人提倡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雖然說率直,但遠離德行了,這也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所以君子至少要做到次一點的德的標準:“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就是古代君子的“五美”, 儘管沒有出現“德”的字樣,立此礪志。這樣,考核幹部的時候就更好計量,個個接近一百分,孔子早預料到後人鑑賞力的低下,所以說:“德不孤,必有鄰”(*),一千年後的王勃附和著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德不僅僅是一顆善良的心,要體現水平,要與日修煉,德是綜合水平,是根本,能是業務水平,是輔助。
孔子讚美古人的德行,首推泰伯,德行的頂峰,宣傳材料是泰伯多次把天下讓出,若有一絲一毫的私心,則不可能做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然後是周武王,德行的頂峰,推薦理由是殷商末期,周王擁有壓倒優勢(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強大而不稱霸(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孔子是反對犯上作亂的,穩定壓倒一切啊。
當時代的人裡面,孔子曾經稱讚過南宮适“尚德哉若人”(),翻譯成白話就是這個人真崇尚德行啊,推想一下,孔門一定馬上掀起了“向南宮適同學學習!”的熱潮,也不知道彼時南宮同學有沒有成為孔老師的侄女婿,反正許多年以後,孔子過世了,孔門一百週年校慶的時候,在德行碑上刻上的是另四位校友的名字: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今天的讀書人,除了顏淵,恐怕是不知道其他三個人的事蹟了。修德不講出名,即孔子所說計程車人不求聞,只求達()——現在聞達變成一個詞了。
本章最後一個問題:孔夫子對自己的德行如何評價。上天把德行賦予了我!原文:“天生德於予,桓頹其如予何?”()。德行修得好,感化魯莽人,所以孔子才理直氣壯的說:桓頹能把我怎麼樣呢。“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遇上風必倒(19)。
6、一以貫之的忠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把忠信放到一起來談,是由於很難把忠誠與守信截然分開,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再比如“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應用到當今,夫妻之間要相互忠誠,同時也要互相信任。按當時曾子的說法,似乎該事君以忠、交友以信、使民以禮(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即下對上忠,平等交往信,上對下禮。但是孔子也說過要“與人忠”(),也說過對朋友提出“忠告”(),還說過“孝慈則忠”(),這些都是真誠、誠懇的意思。一般情況下的用語,還是忠上,信友,禮下。
忠該怎麼表現,似乎是惟命是從,其實不然。忠就是“心”“中”,就是把心擺中、擺正,最好不要三心二意,最低要求是不要吃裡扒外,否則就是奸了。比如把分內工作做好,外號叫於菟(就是老虎)的楚相國子文,仕途上三起三落,都能夠清晰地把事務交接給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