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願望去做的這件事情,但在電視螢幕上出現的卻是:賴莎穿著她在美國訪問時穿的裘皮大衣,穿行在那些衣冠不整、餘悸未消的災民中間。專程前往慰問的姿態被理解成了另外的意義。裘皮大衣——這就是點燃民眾情緒的罪魁。關於賴莎的閒話現在就不只是穿戴的問題了,賴莎已經成為一個政治事件。“人們感覺得到,賴莎已經把與她的丈夫共同發揮影響視為他們共同的任務了。”
根舍夫婦描述他們的第一次見面,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們成為很好的朋友,“我們認識越久,就越感覺到,她不僅僅是她丈夫最親密的戰友,而且無疑是一個政治顧問,也是一個能夠代表自己意見的人。”查爾斯·鮑威爾也是這種印象,“由於我的身份,我有機會在很小的範圍內同他們相處,只有戈爾巴喬夫夫婦、撒切爾夫婦和幾個顧問。在那個時候,她完全放開了自己,激動地闡述自己的政治觀點。” 在莫斯科,她仍然扮演這樣的角色,但對她的評價卻是另外的樣子。記者塔吉亞娜·科馬諾娃說:“我們經常討論這件事,也寫了很多關於這樣的報道:一個從外省來的人突然給整個國家上課,告訴大家應該怎樣生活;還有,總統不應該叫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而應該叫賴莎·馬克西莫夫娜。”賴莎在公開場合談論政治話題對俄羅斯人來說已經是一個醜聞——特別是她的一些表達方式和方法,更是剝奪了人們對她僅存的一點點好感:她本來還算是溫柔的聲音在攝像機前變得尖銳刺耳;要不是丈夫的提醒,她有時會不自覺地用食指指著對面的人說話,就像一個沒有教養的小學生;她說得多,聽得少,還喜歡長篇大論地談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此,查爾斯·鮑威爾帶著英國紳士的謹慎描述她“有著教師的風範”而且“非常有思想”,但南希·里根卻不這麼認為。在那些街頭小報上,“南希”和“賴莎”顯然已經成為總統夫人選美比賽的競爭者了。這對她們在華盛頓的第一次會面並不是一個好的前兆。南希·里根本來打算與她的客人談論一些私人的話題,“比如各自的丈夫、孩子之類,就像一般情況下在公開場合談論的那些話題一樣。”但賴莎看來並不合拍。“從我們見面的第一刻起,她就不停地說,不停地說——說得我根本沒法插話。”南希想,或許賴莎的這種舉動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但在經過多次各種理由、各種場合的見面之後,她確信“賴莎從來不會停止說話。”
賴莎在之後的訪問中表達了想參觀白宮的願望,主人也為此做好了一切準備。不巧的是由於時間太緊,無法參觀私人房間,於是賴莎只參觀了白宮裡的公共部分。對於這些房間裡的藝術,賴莎有一大堆東西要講。她發現大堆隨同的記者比女主人還要耐心地在傾聽,因此沒有覺察到女主人越來越惱怒。南希·里根拉了拉她的袖子。“最後我不得不對她說:‘如果我們再不快點的話,就沒有時間喝咖啡了!’”就這樣賴莎還抓緊時間回答了一個記者提問:她是否能夠想象住在白宮裡?不,這裡更像是一個博物館!南希確實是憤怒了。另一方面,賴莎卻在俄羅斯的電視鏡頭前抱怨,說南希在兩人共同舉行招待會之前給她打電話,告知她該穿什麼服裝的問題。另外她還不忘記煽起俄羅斯觀眾的不滿:南希必須知道,她是買不起這些衣服的,因為她的每件衣服都是自己掏錢。人們可以確定的是,這兩人相互反感。或許南希的猜測是對的:賴莎缺乏安全感。
事實上,賴莎在每次出訪前都做極其認真的準備,弄得她手下的人都疲於應付。顧問格奧爾吉·普里亞辛每次都得拖著無數的資料夾和目錄卡片隨行,還得隨時回答她的發問。塔吉亞娜·科馬諾娃作為克里姆林宮的記者曾多次陪賴莎出訪。她覺得,她能感受到賴莎身上的壓力,還有更多的是害怕:在人多的時候、在記者面前以及在攝像機面前,“出於純粹的自我保護,她使自己的行為舉止像一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