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第五卷 攝政王儲)
第二百九十章 行省改革計劃
遠在北歐的瑞典政變對路易來說不過是一件茶餘飯後的趣聞。【更新最快的小說站雖然瑞典國王之前做了不少承諾,這些承諾若是全部被履行,便意味著法蘭西的勢力將會進入波羅的海,但它現在卻不是路易最為關心的事務。
路易在成為攝政王主政法蘭西之後,他為了表現出一種開明統治的形象,同時也為了能夠在即位之前、權力未穩之時,穩定並牽制住內閣之中的實權派,而選定在每個月的月初、月中召開兩次內閣會議。
九月份的內閣會議,原先應該是在九月的第一天召開,可路易卻將其推後,一直到了四號晚上,才命令人去通知內閣大臣,於五號前來參加會議。
路易會延遲五天召開會議,全是為了準備一份計劃在這次會議中提出的對加強王權、改善行政體系有著實質性措施的改革方案。
法蘭西在中世紀時,是歐洲將封建制進行得最為徹底的國家,早在法蘭克時期便已經建立了一套頗為完善的封建體制。相比之下,海峽對岸的英格蘭還是在諾曼征服之後才形成了類似法蘭克式的封建制度,但他們的封建制度仍然類似於亞瑟王的圓桌會議,貴族和君王更像是一種平等的盟友關係。至於東邊封建化更為徹底的神聖羅馬帝國,卻因為封建制度做得太過,而後又加入了類似希臘式的議會制度,結果造成了帝國四分五裂,諸侯各自稱雄的狀況。
然而,法蘭西目前存在的一大問題——行政效率低,卻也是因為這完善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下,國王到公爵、伯爵,公爵、伯爵再到騎士,這一系列等級劃分便構成了整個國家的權力體系。一般國王只擁有巴黎附近區域的行政權,而地方則歸屬於那些公爵、伯爵。而公爵、伯爵也類似,他們除了直接直屬的領地外,其他地方都是由更下位的騎士管理。因此,在地方大領主幾乎都已經消亡的情況下,各地方仍然存在著中世紀時期的地方領主相對**的自治狀態,只是這些地方領主只是類似於村長、莊園主一般的實力,所以才能夠保留至今。
相對**的自治,不僅存在於被那些私人所擁有的領地上。隨著商品經濟和資本經濟的發展,法蘭西土地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城市,北方的魯昂、勒阿弗爾,中部的里昂、第戎,南部的馬賽、圖盧茲。這些城市不同於原先用於軍事目的而建立的堡壘,它們幾乎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行政體系,行政權往往被城市中的一些強勢家族或商業協會控制。
封建莊園主,再加上地方城市自治,雖然名義上巴黎的地位高過其他任何地方,可中央真正要對地方產生行政影響,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如此分裂的行政區劃,並不利於一個大國的發展,而且,對於已經有2000萬人口的法蘭西來說,更是不能夠滿足眾多人的生存。
法蘭西的國土面積雖然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奧斯曼,原本以這樣的國土面積,要養活2000萬人口並不是問題,可問題是,法蘭西的行政效率並不高效,一旦某個地方遇上饑荒,國家很難從豐收區調配糧食救災。類似的問題在近幾十年中屢屢出現,這也是現在的財政總監泰雷神父會建立一個旨在調配全國糧食的“國家穀物專賣局”的原因。可是,在行政權分散的情況下,這一必須在全國行政權統一的情況下才可能有些運作的機構,也已經是怨聲滔滔。路易若非是為了穩定內閣的派系之爭,早就因為那來自各地的舉報檔案而撤免這個財政總監。
為了解決行政的弊端,路易便在羅謝爾?費爾奈的建議下,決定建立一套新的行省制度。
歐洲早期的行省制可能出現在亞歷山大帝國,但這套遠祖行省制度在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後,也消失了,而後,直到羅馬共和國開始擴張,行省制度才又一次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