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出無數對美國政府的褒揚和對本國政府的批評來。當然也不排除有些朋友其實明白,只是借題發揮,拿美國官員說自家的事兒。

再以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為例,美國共出動120多架次專機運送物資人員,從專車紙巾到礦泉水衛生裝置都自帶,花了納稅人不知多少錢,但因為在北京吃了碗炸醬麵就被認為是樸實無華!美國領導人鋪張浪費有時比其他國家多得多。專機在美國也不算什麼大事兒,有時候押解囚犯也得動用專機。打擊腐敗固然很重要,只是不見得要拿美國作對比,僅僅透過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資訊,有時未必充分。

都說“謠言止於智者”,而缺少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不知如何甄別篩選,去偽存真。而且拋開謠言不說,各種無所謂真偽的觀點、理念,人們也很容易“隨大溜兒”,沒有自己的判斷。

13、提問奧巴馬

第一次直接與奧巴馬對話是在2009年4月的G20倫敦峰會上,這也是他就任以來首次接受中國媒體提問。前方記者組共有三人,帶隊的李勇是財經頻道副總監,畢業於人大國政系,是央視最優秀的國際政經類節目製作人之一。他坐在我身邊,不斷和我討論,他對新聞現場敏銳而準確的判斷對我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當時我們聽到很多外國記者發言談論中國問題,決定發出中國人自己的聲音。為了不擋住舉手的我,他還一直努力地收著腹。

我首先提問了英國首相布朗。布朗的記者會結束後,我準備打道回府,畢竟前一天只睡了兩三個小時。李勇拍拍我說:“成鋼,我先回去吃麵了,下一場奧巴馬,你再堅持一會兒。”

堅持其實是挺累的一件事。幾千名記者排隊等候進場就要耗半天工夫,而且只有800個座位,我還得想方設法“走後門”。

走進那個巨大的釋出會大廳,突然感覺“氣場很對”。前幾排是白宮為“自己人”預留的座位,上面甚至貼有寫著記者名字的紙條——話語霸權體現得清清楚楚。我坐在第4排正對主席臺的位置。我想,當前形勢下,記者會應該考慮亞洲的話語權,總不能搞成歐美專場,那麼我這張“中國臉”應該好使。何況我還提前做了外圍的工作。

小時候,父親給我看過一本香港導演李翰祥的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裡面提到在香港做演員,一定要記住八個字:“旁若無人,死不要臉。”突然想起這個細節,是因為記者和演員有相通之處,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關鍵時刻,職業精神一定要超越所謂的面子。

奧巴馬走上臺,臺下突然掌聲雷動,與布朗出場時的鴉雀無聲形成鮮明對比。新聞釋出會是不應該鼓掌的,但是大家情不自禁,這位“全世界最大牌的明星”的確有種巨大的煽動力。

他看了看手裡拿著的一張紙,想必是美國記者的名單,然後說:“現在你們可以向我提問了。”

我第一個舉起了手。

奧巴馬清楚地看到了我,但他依然優先考慮歐美媒體。美國政要和記者關係十分親近,白宮有自己的記者團(WhiteHousePressCorp),常年駐紮於此,有些記者甚至可以乘坐總統專機“空軍一號”(AirForceOne)與之隨行。從理論上講,這些“皇家記者”的職責是監督總統,但長期交往下來,總會因熟悉產生默契。對於很多跟隨自己征戰多年的記者,總統能夠清楚地叫出他們的名字,甚至瞭解他們的私人生活。比如點到一位記者的名字時,不等他提問,首先說:“我的心與你同在,我為你的家事感到難過。”原來是這位記者的父親當天剛剛去世了。

所以,記者會的前半段,整個會場始終被盎格魯撒克遜加美利堅的優越感籠罩著。

聆聽奧巴馬與歐美記者的對話時,我在大腦裡不斷地判斷和調整:問題的設計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