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5頁)
章節報錯
諼己穎叨源シ感路ǖ娜誦行蹋�惶炷誥蛻繃�700人,“渭水盡赤,號哭之聲動於天地”,而他絲毫不存憐憫。
當然後世對商鞅的記載,也許有誇張的地方,但所有資料中,均不見商鞅有什麼私敵,因此可以斷言,他對秦宗室的壓制,完全是出於公義。
至於“刻薄寡恩”,估計是由於他信仰法家理論的緣故。人,或者民,在法家理論中基本是沒有什麼位置的,無非是被驅使的羔羊。法家是目的論者,為了富國強兵,百姓就犧牲一些自由吧。百姓的感受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因此,實施新法後,“秦民皆言其便”和“秦民皆怨望”是可能並存的。什麼樣的話看在什麼場合說而已。
有一位老世族叫趙良,身份大概是嬴姓中的趙氏一族,曾經去見商鞅。
商鞅問他:“請你說說我之治秦,與五羖大夫哪個更高明?”
趙良說:“五羖大夫相秦六七年,三置晉君,並國二十一,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五羖大夫做相國,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乃五羖大夫之德也。而您呢,您能見到秦王,是透過嬖人(宦官)景監,名就不大正。您相秦也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宮殿,乃面子工程也。刑黥太子之師傅,以峻刑殘傷百姓,是積怨蓄禍也。您還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以這詩來看,您這麼做,怕是要折壽。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好多年矣,您可要小心。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您做的這幾件事,都不得人心。你出門,後車十數,從車載甲,高頭大馬做您的車駕,持矛拿戟者隨車小跑。這些東西,假如少了一樣,您就不出門。《尚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已經危若朝露了,還想延年益壽乎?您何不歸還十五城,在郊區灌園種菜,勸君上尊崇隱居之士,養老存孤,敬父兄,獎有功,尊有德,您也許可以稍稍安全一點。您要是貪商、於之富,獨斷秦國之教化,積百姓之怨,君上一旦不立朝(也就是死了),秦國想收拾掉您的,人數還能少嗎?您的敗亡,可翹足而待哩。”
也不知這趙良是何方神聖,這一大篇聲討詞,居然沒引得商鞅大怒而動刑罰,只是一個“弗從”(不採納),就算完了。
但是趙良所說的,後來全都應驗了。現代有學者說他是代表貴族利益集團去說服商鞅的,這當然也有可能。但我估計,這篇慷慨陳詞,大抵也是司馬遷先生的文學加工。
就在俘獲公子卬的戰後第二年,秦軍又與魏軍激戰於岸門(今河南長葛境內),秦軍又勝。這回把公子卬的部下,那位一點也沒錯的魏國錯將軍也給俘虜了。
第十一章商鞅危乎(3)
岸門這地方已是中原,這一仗,說明秦軍的實力已經強大到能進入中原作戰了。
至此,秦孝公與商鞅的聯手變法,已經進行了21年,秦國從步步走下坡路,一變而為正在崛起的西方大國,“穆公霸業”又在新的時代再現了。
老秦人的每一聲吼叫,都能使山東六國心頭一緊。
看來只要目標明確,策略對頭,中樞強硬,行政有效率,把個奄奄一息的弱國變為一等強國,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很多執政者錦衣玉食,就不想有什麼大作為了。
孝公這個新時代實際上是商鞅的時代。秦國的很多東西,都深深烙下了一個大大的“鞅”字。
看來只要順應潮流,個人改變歷史或推進歷史,完全不是狂想。但是,這也是商鞅最後的輝煌。
商鞅的政治知己秦孝公把整個秦國都託付給商鞅去運作,從史料上找不出一點孝公對商鞅生疑的跡象。秦孝公確實是把商鞅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