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鄉黨》第三章介紹接待貴賓的禮儀。第五章是出差的禮儀。第十七章是坐車的禮儀,比如不要大聲喧譁,不要指指點點,要有坐相。第六章是穿衣服的禮儀,其中“非帷裳,必殺之”,說若不是禮服,就要簡潔,殺是裁的意思,現在還在用,比如說買東西殺價;反推一下,禮服就繁瑣一些了。這對我們今天毫無參考價值,因為我們漢族根本就沒有民族禮服,所以開會的時候、上街的時候、家居的時候,從T恤、短袖到長袖襯衣到夾克到西裝都有,就是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這禮失得連求諸野都沒有用了,鄉下人幹活的時候、趕集的時候、家居的時候,同樣從T恤、短袖到長袖襯衣到夾克到西裝都有,就是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

第四章是上班的禮儀,比如“立不中門,行不履閾”。意思就是站立不擋在門中間,行走不踩著門檻,現在都還有很多人做不到這點,站沒有一個站相,走沒有一個走相。那時的門檻文化如今只在鄉村繼承了,門檻屬於百年永久性建築,不輕易更換,所以要愛護,否則既不安全也不雅觀。不要擋在門中間影響別人進出,是基本的禮貌,否則被人罵“好狗都不擋道”, 至於在路上橫行霸道,則更令人厭惡,惡習不改,再有錢也是下賤人,單車、摩托車、轎車也喜歡佔道行駛,橫衝直撞,好像不這樣顯示不出他無知者無畏,精神文明的提高怎麼就跟不上物質文明呢?

做人恭敬就是禮(恭近於禮;與人恭而有禮),拜師要花錢才算誠心有禮()。禮,有形式有內容,都很重要。孔子說:“所謂禮,就是指玉帛嗎?”(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牲羊是告朔禮的形式,接受曆書是告朔禮的內容,內容廢了還要儲存一點殘存形式,所以孔子說:“賜啊!你愛惜這頭羊,我愛惜這項禮儀。”(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汝愛其羊,我愛其禮。”)

禮之於人,跟學問一樣,不知則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在官府任職後,初次回祖籍地(在宋國)太廟參加祭祀,每件事情都詢問,有人就質疑道:“誰說叔梁紇的兒子知道禮呢?進了太廟,每件事情都詢問。”孔子聽說了,說:“這就是禮。”(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的詞義變遷到現今,只剩下性騷擾。性騷擾為什麼叫非禮呢?因為“名不正而言不順,言不順而事不成”()不是夫妻、情人,沒有經過廳堂相敬的儀式,就想開展臥室相愛的活動,動物求偶也不會這麼無禮,昆蟲要翩翩起舞,鳥要做好愛巢,哺乳動物不僅要仔細觀察對方是否發情,還得冒生命危險搏鬥競爭,近乎以身相許了。

回到先秦,怎樣做會視為失禮呢?

魯國大夫臧孫辰,私藏蔡龜,山形斗拱、藻草短柱,達到國君規格,孔子認為他失禮()。管仲,房子設計和客廳裝修,達到國君規格,孔子認為他失禮(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季孫氏,作為大夫去祭祀泰山,而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祭祀境內的山嶽,孔子認為季氏失禮()。還是這個季孫氏,在家裡用八八行列的舞隊(64人),按禮制那是天子才可以用的,孔子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想想吧,八八六十四人,得多大的舞廳才旋轉得開,得多高的看臺才能觀全貌,得發多少工資才能養護好她們。魯昭公娶了吳國的女子,是同姓,當時規定同姓不能結婚,所以陳司敗認為魯昭公失禮()。現在的法律沒有規定同姓不能結婚,五代以外就行,但在我們家鄉,三十代以外的也不行,除非你不打算結婚的時候進祠堂,生了兒子不上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