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失禮;無節制,失禮;僭越,失禮;不周全,未盡禮;知禮而不執行,輕禮;篡改,壞禮;古禮不沿襲,禮崩。“禮失而求諸野”()大概是這樣來的。儘管孔子連夏朝和商朝的禮也能述說(),但上至國君宰相都失禮,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倒下來。

禮的基本精神不變,禮的內容與時俱進。現在的中國也很講究社交禮儀,國外奏國歌的時候公民也肅然以禮。孔子並不執守禮的繁文縟節,他說:“禮與其奢侈,寧可儉樸。”(禮與其奢也,寧儉。)也能從善如流,他說:“儉,吾從眾。”()禮,不要理解為是成年培訓課程,其實成年人學習社交禮儀,算是亡羊補牢了,從小放縱了惡習是很難逆轉的。我從鄉下出來的人,到了城市就業,很快就慚愧自己從小沒相,惡補也仍然顧此失彼,知道速成班是謊言,絕對不會這樣替自己辯白:“你可以說我笨,但不能說我連飯都不曉得怎麼吃。”懂得咬牙切齒將盤中葷素腥一掃而光,僅僅停留在吃文化,而不是吃文明。

看族譜得知,我的三十九世業儒。這業儒是什麼意思呢?春秋時候的儒,職業是給人辦喪事,帝國時候的儒,大概是給人家操辦跟禮儀有關的事情,比如嫁娶、生育、動土等紅白喜事,做一些文字上的工作,同時從程式上把關,因為儒生畢竟讀過很多聖賢書,熟悉那些套路,對於禮,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禮,講究真情實意,不要虛情假意。孔子說:“我沒有參加,是不算數的。”(2吾不與祭,如不祭。)我所在的城市,大路口有水泥塑像的交警,時時刻刻在向路人敬禮,我看見那些非血肉之物擺的姿勢,很不以為然,塑像能代替交警嗎?沒有參與敬禮,如同不敬禮。

前面說的是禮之和,禮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節”。禮而無節則濫,禮是用來節制狂狷達到和諧的。《呂氏春秋》裡說:“天生人而使有貪,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聖人修節以止欲。”欲是慾望,節是節制。萬事萬物,無節不成氣候,慾望不節制導致自身的迅速滅亡。竹子是草本植物,它能長得跟杉木一樣高,是因為有欲有節,竹節是剋制和發展最完美的辯證案例。借用為制訂節日文化來約束貪慾。

中國的節日不是用來狂歡的,而是用來約束的,即紀念、提示和收斂。端午節包粽子、划龍舟,滿足人們口腹之慾、戲水之興,讓你這一天吃得喊不要,玩得喊太累,省得你天天想吃想玩。清明節祭祖,雨水季節怕墓穴被毀,冬至祭祖,晴朗季節修護墓穴,悼念先人,是叫我們不要淫祀(沉溺其中,是為迷信),適可而止,積極地面對生活更重要。七夕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從此後一年350天還要天各一方的,該放牛的放牛,該織布的織布。七月半,是安撫孤魂野鬼的,也就這一天,不要沉溺其中。八月十五中秋節,是祭月的,因為一年裡就那夜月最圓,提示天下游子回家團圓,不管有錢沒錢。重陽節,提示關注老人。臘月二十四是小年,提示進入春節狀態,這時開始準備過年了,在此之前別天天惦記著過年,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所謂的“拜個早年”是浮躁。除夕是慶祝“除”去了怪獸“夕”,又平安健康地度過了一年——中央電視臺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的說法是錯誤的,除夕之夜應該是“迎春節聯歡晚會”。春節是慶祝一元復始,永珍更新,天增歲月人增壽,鄉下的風俗我早餐不飲酒不吃肉,以清淡抵消前夜的大魚大肉,並提示一年之計在於儉。元宵節是提示過年完畢,鄉下的說法是“出元宵”,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所謂的“拜個晚年”是沒文化。

外國的節日也不是用來狂歡的,而是用來紀念、提示和收斂的。三八節,提示尊重婦女。五一勞動節,提示勞動者休息,但第二天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六一兒童節,提示愛護兒童,讓他們盡情地玩一天,但第二天該上學就上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