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母親節,提示孝道,但第二天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好兒女志在四方;中國沒有那兩個節日,不需要,中國人倡導百善孝為先,平日裡記著,況且,“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過生日,祝壽,比父親節、母親節的普適性更有針對性。感恩節,提示感恩,但第二天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去,不得淫祀(沉溺其中,是為迷信)。愚人節,提示平日裡想使壞又不允許的人盡情狂歡,但剩下的一年364天不可騙人,還是修節以止欲——中國沒有愚人節,我們全年都在說假話騙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8、捨生取“義”

義就是道義。義離不開禮,義是禮的補充,繁體字的義寫成義,羊做犧牲是最典型的禮的表現形式。禮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用來約束的,被動遵守的;義是有所不為而有所必為,是用來激勵行為的,主動實施的。公共場合限制抽菸、 吐痰、喧譁,是禮;讓座、抓小偷、拾金不昧,是義。請不要離開禮來談義,也不要在沒有基本禮貌的環境下指責不義的行為。我們什麼時候養成了公共場合不抽菸、不吐痰、不喧譁、不脫掉鞋子將臭腳伸到對面座位上,再來讓座、抓小偷、拾金不昧,就容易多了。我們的上司還停留在頤指氣使的修養程度上,叫他懂得廉恥那是痴人說夢。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沒有什麼一定可以或者不可以的成見,原則是行義,只依從義來行事(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見得思義”(),“行義以達其道”(),見義勇為()是君子當仁不讓的事。子產,役使民眾得當是小義(使民也義);公叔文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中義(義然後取);子路說:不為國效力不義(不仕無義),是大義。

君子把義作為最高準則(君子義以為上),言談不涉及正理,倒還只是不可造就(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小人有勇而無義會去做盜賊,君子有勇而無義會鬧出亂子(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風險可就大了。子路,是有勇而有義的君子,他捨生取義。

衛國前太子蒯聵(參見第33章《約之以禮的色》),回國把外甥劫持到臺閣上謀求復辟,孔府總管欒寧趕緊派人去通知子路出逃。子路雖是魯國僑民,但做了孔悝的封邑大夫,沒有外交豁免權。子路聞訊卻打算去平亂,勇而有義。同門師弟子羔勸他不要去,子路不聽,子羔獨自逃跑了。孔悝的家臣孫敢守在孔公館門前,勸子路不用進來營救主人,子路不聽,身入危城,說:“拿了他發的工資,就不能逃避他的危難。”叛亂頭子蒯聵派石乞和孟原擊殺子路,砍斷了子路系帽子的帶子,子路說:“君子死也要衣冠楚楚。”把帽帶繫緊了從容死去。

魯迅曾經用幽默的筆調描述過子路的死,被剁成肉醬,以及孔子聽到子路的死訊之後,把餐桌上的紅燒肉倒掉。蒯聵殺了愛徒,按說孔子該比較恨蒯聵,而當時蒯聵依附晉的後援,想奪衛出公(蒯聵的兒子)的位,戰事一觸即發,更是借刀殺人滅了蒯聵而後快的機會。但是孔子認為出公以兒子對抗父親,是不義,無意幫助他,打消了子貢、冉有要為子路同學報仇的念頭,也是出於義啊()。

注意本章提到的那個子羔,比子路小21歲,一直由子路提攜為官。第一次提拔子羔遭到了孔子的反對,因為孔子認為他學業還不圓滿,處世不達權變(孔子說過子羔愚笨:柴也愚),不具備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