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得,也不患失,還會做出什麼壞事來呢?但是他舍小家顧大家就是得,祭祀虔誠、祖宗保佑、莊稼豐收就是得,萬古流芳就是得。可得可不得,可失可不失,得失的最高境界。

孔子自雲,小時候貧賤,所以學會了不少平常的技藝。君子需要這樣多的技能嗎?是不需要這麼多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真是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孔子又說後來科考落榜,所以學會了很多技藝(吾不試,故藝),包括騎馬射箭,真是塞翁失馬,安知非福。孔子一生在仕途上不得志,晚年廣收門徒,後世建孔廟紀念,美國以他的生日做教師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孔子,偉大的教育家,得失的權變境界。

顏回,用竹筒子盛飯,用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很擔心他的貧困,他自己卻不改變他求學的樂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稱讚顏回之賢,拋棄物質享受,得到精神食糧,得失的仙境。

“古之賢人”伯夷、叔齊是不會患得患失的(),他們是殷末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因為互相辭讓君位而出走,最後餓死於首陽山下。他們沒有得到國君位置的時候,不會擔憂得不到;從來沒有得到過,就不會擔憂會失去,什麼都不用籌劃,隱居而死。從未得之,談何失之,得失的化境。。 最好的txt下載網

27、周急不繼“富”

子夏說:“富貴在天。”()既然是天命,那財富是不可強求的。孔子說:“富有若能求得,即使是下賤的差事,我也會去做。如果不能求得,就依從我所喜好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又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還是那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聊齋志異》裡頭經常出現那樣一句話:福分太淺,消受不起。

有兩種情況下的富貴是要不得的。一是“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所以陳文子才會拋棄四十匹馬,離開無道的齊國。二是“不義”的富貴,“於我如浮雲”(),浮雲很輕,義則很重,君子重義輕利,重德輕色。

人知足則常樂。孔子說衛公子南楚心態好,剛寬裕一點,就說湊合著夠了;稍多一點,就說差不多齊備了;富有時,就說幾乎華美了。(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富裕,對常人來說還是生活的目標,這點孔子並不諱言。孔子到衛國旅遊,說百姓多了就要使他們富有,富有了再教育他們(),先要物質文明,再談精神文明。對富人教什麼?教他們知禮。孔子固然鄙視為富不仁的人,認可“富而無驕”的人,但更讚賞“富而好禮”的人()。

原憲,孔子的學生,家境不錯,但孔子並不認為他富而知禮。原憲曾經當過孔子的家臣,管家的正當年薪是900鬥粟,但他卻推辭不要。孔子指點弟子:“拿去給你的鄰里鄉親吧。”()上了班就要領工資,這是原則問題;至於你家寬裕,富而求禮,那是品德問題;老師不把財富看重,你學生也不要太謙讓。這就是禮。

鄉黨篇裡有一句這樣的話:朋友的饋贈,即使是車馬,也不拜謝(),是不是失禮?按朱熹的說法,朋友有通財之義,不拜;另,君子重義輕利,不拜。通財輕利方面,子路是榜樣。

孔子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對於子路來說,二者皆不難。孔子說:“穿破舊棉襖,和穿狐皮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恥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