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誰也無力迴天!一曲對光輝歷史的無盡的輓歌。

29、名正“言”順

子貢說:君子能由一句話表現出他的智還是不智,不可不慎重啊(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閔子騫是一言以為知的人,孔子評價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不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那種。陳亢是一言以為不知的人,因為他冒昧地問子貢:“孔丘難道比你更強嗎?”()

說話要慎重,至少跟口德有關吧。孔子教導司馬牛說:“仁者,其言也軔。”()是因為司馬牛多言而躁。教導子路說:“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是因為子路魯莽。為“尊者諱”也是一種慎重,比如孔子說魯昭公知禮(),說自己不知道帝祭的程式(),這兩例有粉飾傾向,還有一例則是典型的春秋筆法,他說:“魯衛之政,兄弟也。”()魯國和衛國的第一代君主是兄弟,魯衛兩國,血緣上確實是兄弟,但加上了“政”字,就不簡單了。當時魯國三桓掌權,國君架空,衛國是出公以兒子對抗父親,忠孝盡失,“魯衛之政,兄弟也。”極盡挖苦之能事。當今說起國際外交,“美英之政,兄弟也。”

注意場合。虞仲、夷逸因為隱居避世,因此可以放肆直言;柳下惠、少連在人屋簷下,言談合乎法度()。孔子在家鄉,不太說話,是不要在父老鄉親們面前誇誇其談;在宗廟朝廷,明白流暢地說話,是為了交流而當仁不讓()。

掌握分寸。孔子與同級官員交流,侃侃而談;與級別更高的官員交流,溫和正直()。孔子說:“還沒有把握說透就說了叫做急躁,已經說到了卻不說透叫做隱晦,沒有觀顏察色就說叫做盲目。”(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不要失言。孔子說:“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又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這要把握一個度,我們現在說“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直得沒有彈性,很容易得罪人弄得不歡而散。子貢詢問結交朋友,孔子說:“忠告並好好地引導他,沒效果就罷了,不要自討沒趣,自取其辱。”(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但為了不失人,為了學習,比如有請教高人的機會,有些話不得不說,就少說多問。外交場合也有些話不得不說,就用外交辭令,外交辭令是通用並且規範的,錯不到哪裡去,當然得先學好,“不學《詩》,無以言”(),言指的就是外交辭令。

觀點服人。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不主張在口才上下功夫,甚至討厭利口善變的人(焉用佞?/是故惡夫佞者!),因為“巧言亂德”(),言辭能夠表達意思就行了(辭達而已矣)。孔子自己,就是“仁而不佞”。陳司敗問魯昭公知不知禮,孔子為尊者諱,說他知禮,陳司敗私下對巫馬期說:魯昭公討同姓女子做老婆,還叫知禮?孔子聽說了,也不辯解,就說:“我很幸運,如果有過錯,別人一定知道。”(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孔子去見了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也沒辯解,只是說:“我做得不對的話,上天嫌棄我!上天嫌棄我!”(參加第33章《約之以禮的色》)你可以說他滑頭,也可以說他可愛。

最好不說。那時紙張(竹簡)很貴,愛惜資源,注意環保。賢人隱居的最低要求是避言();武丁守喪可以三年不說話(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上天又說了什麼呢,四季執行,萬物生長(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公司也搞職工獻計獻策活動,我知道那是假的,我省的風氣就是這樣,實事辦得虛,虛事辦得實,保證一張白紙交上去。上峰考察領導班子,找我談話(不是要提拔我),我第一請假不參加,第二上去了推說牙痛,不能多說話,第三說我眼神不好,口吃木訥,第四說我有自知之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