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所好,寡人好色,君子好德,孔子“好古”(),“好學”(),故而博學。求學的艱辛是可以想像的,孔子不認為自己是天才(),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人有所好必有所惡,“君子亦有惡”,孔子憎恨紫色排擠大紅,憎恨*亂雅樂,憎恨利口亂邦(),還憎惡亂唱頌歌的做法,憎惡誹謗的行為,憎惡*無禮的舉動,憎惡固執的小人()。

好惡不是僅僅有態度就可以的,還得有水平,比如“苗而不秀”、“秀而不實”的現象(),我們都知道有,但在實踐中要看透、甚至能預判就不容易。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立場往往由修養決定,立場不堅定的人,有時是學問淺,有時是觀察力弱。子貢曾經問:“鄉人皆好之,何如?鄉人皆惡之,何如?”孔子說不能肯定,但告訴他:“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運用到當今,要鑑別優劣,就不要聽追星族的翻炒,要聽有良知的專家的意見。這是方法論。沒有方法論就沒有世界觀。

所以孔子又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1)洪流之中,泥沙俱下,玉石俱沒,不可不察啊。論語裡各舉了一個好惡的例子。

孔子聽說衛國賢者公叔文子有口皆碑,向公明賈詢問:“這位夫子不言、不笑、不取,是真的嗎?”公明賈答道:“告訴你的人說錯了。這位夫子該說的時候才說,別人不討厭他的話;快樂的時候才笑,別人不討厭他的笑;該拿的時候才拿,別人不討厭他拿。”()這就是眾好之,孔子必須審察的例子。孔子以前就瞭解到衛獻公的孫子拔,有下列官方宣傳的先進事蹟:曾經煮粥賑災,曾經保衛過國君,曾經當國王的總理忠於職守,其餘逸事則不見於正式媒體。

反例,商紂王大家都說他不好,眾惡之。子貢學以致用認真審察,發現在西周文獻中,紂王只是個酗酒的糊塗人;到了春秋末,他的罪名驟然增加了很多,達七十項,而且都是很具體的事實(顧頡剛《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

審察完畢,孔子和子貢是什麼態度呢?孔子與人為善,不想正言質疑,寡淡無味地說:“是這樣嗎?真是這樣嗎?”子貢呢,當然不會去給紂王翻案,做千夫所指的事,他只是說:“紂王不好的地方,不如人們所說的那麼厲害。”但藉此告誡後人:“君子要避免居於下流,否則天下的壞事都會歸到身上來。”(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從這裡想到了那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引葛紅兵語:“中國史學的繁盛不僅沒能使前朝往事清清朗朗、大白於天下,反倒形成重重煙霧,使歷史真相幽暗難辨。”

歷史人物是任人婚配的單身漢。歷史人物很少有女性,在文史合一的傳統下,給文人騷客們提供了很大的婚配空間。貂蟬是虛構的,配給董卓和呂布;西施是虛構的,配給吳王闔閭;妲己是虛構的,配給殷紂王。獻方施美人計,受方紅顏禍國。因為是父系社會,男人是歷史人物,那麼他的事蹟就是史實,女性在其事蹟中,也就變成了歷史人物,也就更加坐實了那些傳奇故事,招安成人物傳記。一塌糊塗。紂王也活該,歷史不是失敗者寫的,其生酗酒糊塗,其死*倒黴。

32、階級而治的政

為政的實質是什麼?孔子說:“盡心供職才受取俸祿。”(敬其事而後其食),事實上也是勞資關係。

什麼樣的人可以為政?孔子在回答孟武伯和季康子的時候一一點評幾位高足。子路果斷(由也�